文章核心观点 - 10月信贷增长整体放缓,新增人民币贷款2200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社融口径新增贷款转负至-201亿元,信贷结构呈现“对公托底、居民偏弱、票据冲量”的特征 [1] - 信贷低迷主要受季节性因素、经济金融结构变迁、地产周期偏弱及债券置换贷款等多重因素影响,但贷款利率低位运行显示信贷供给充裕 [1]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集中落地,其提振效果具有滞后性,有望在未来改善企业中长期贷款景气度并优化信贷结构 [1][10] 信贷整体表现 - 10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200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 [1] - 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下的新增贷款为-201亿元,继7月后再度转为负值 [1] 居民信贷 - 10月居民贷款减少3604亿元,同比多减5204亿元,是信贷同比少增的主要拖累项 [2] - 居民短期贷款减少2866亿元,同比多减3356亿元,反映出居民短期消费意愿降低 [2][4] - 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700亿元,同比多减1800亿元,疲软主要与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关 [2][3] - 央行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为19.2%,比上季度低4.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为62.3% [5] 对公信贷 - 10月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3500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在整体信贷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6] - 对公短期贷款减少1900亿元,同比持平,其负增长受假期及制造业PMI降至49%等季节性及外部因素影响 [6][7] - 对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300亿元,同比减少1400亿元,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6][8] - 票据融资增加5006亿元,同比大幅多增3312亿元 [6] - 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 [8] 政策性金融工具与未来展望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大部分在10月投放完成,共支持230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 [10] - 该工具的影响具有渐进性与滞后性,其对配套融资的拉动效应预计将集中体现在明年一季度 [10] - 后续信贷扩张支点包括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落地与扩容、与新动能相关的贷款保持较快增速、以及化债背景下的贷款置换 [10] - 企业融资渠道趋于多元化,社融增量中贷款外其他融资占比已超一半,单一贷款指标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 [11]
信贷淡季叠加需求疲软:10月居民贷款收缩,对公贷款“扛压”
第一财经·2025-11-14 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