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命题作文”到“生态雨林”:科技让文化成为自我生长的生命体

大赛概况与核心目标 - 大赛已连续举办五届,自2020年起吸引全球近800所院校的2万余名青年学子参与,贡献作品超过1.1万件,其中包括近百所海外高校学子 [3] - 核心目标是将博物馆文物和古建筑文化通过新平台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传承的活化 [3] - 大赛定位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年轻创意的桥梁、纽带和平台 [5] 文化内涵与作品演变 - 参赛作品文化内涵日益深厚,从最初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到精准运用中轴线、景泰蓝、兔儿爷等文化元素 [5] - 作品创作从“命题作文”转向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实现文化传承的双向创造,例如金奖作品《锦绣华藏》将故宫华彩融入日常丝巾设计 [5] 科技应用与创新 - 大赛特色在于技术创新,从第三届起在国内高校赛事中率先设立AIGC艺术设计赛场,涵盖AI绘画、AI音乐和AI短片等领域 [5] - 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从文生图到AI制作音乐、视频,力求将AI技术用到极致 [6] - AIGC工具的引入显著提升了作品质量,并大大扩充了参赛者范围,使不具备专业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参与创作,体现了技术的普惠性 [7] - AIGC作品首次“出海”,参与北京-伦敦短片节和伦敦数字艺术展,数字化呈现的马王堆影像等作品引起海外观众热烈反响 [7] 商业转化与产业链构建 - 大赛已形成“文化内容传承、创意设计转化、商业孵化落地及学生团队培育”的生态全链路 [8] - 商业转化成果显著,例如2020年与周大生珠宝合作将获奖作品孵化为金镶玉套系饰品,2023年文创玉笔成为核心单品,本届大赛有10件作品被孵化为猫窝、笔记本等商品 [8] - 追求将学生作品转化为商品并产生实际效能,实现从创意到商品的落地 [8] 人才培养与就业促进 - 大赛为人才培育赋能,获奖学生凭借商业级文创项目经验可获得完美世界、周大生等企业的入职优先机会 [8] - 为一等奖获得者提供校招PASS卡,已有600多名同学获得实习证明 [8] - 赛事激发学生创意,其创意得到市场认可后能极大地激发积极性和自我认同感,为未来职业发展拓宽道路 [8] 未来发展方向与评审标准 - 未来将链接更多资源、动员更多院校参与,加入东城区225项非遗等更多文化元素,并继续拥抱未来技术迭代 [9] - 评审标准强调文化准确性与深度、科技应用的适配性、创意融合的新颖性以及市场与传播潜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