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期货市场凭借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功能,正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工具 [1] - 期货行业亟需从“交易通道”向“风险管家”转型,通过精细化、定制化服务与精准投教,深度融入实体经济 [1] 实体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挑战 - 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影响需求预期,政策不确定性对短期订单及长期钢材需求形成约束 [1] - 产业链利润分布差异显著,上游原料价格稳定,下游房地产调整导致钢材需求放缓,钢厂盈利空间受挤压 [2] - 需求侧预期调整推动经营模式适配,企业需从“高周转、大库存”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 [2] 期货工具的应用案例与效能 - 湖北宜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生猪现货价格从2024年8月的21.05元/公斤持续下跌至9月底的17.97元/公斤,项目为超2万头生猪提供三个月价格保护,养殖户最终获赔超300万元 [2] - 上海纸浆贸易企业场外期权应用:通过定制场外期权组合实现套期保值收益124.6万元,并构建“期、现、权”一体化运营模式 [3] 当前风险管理实践中的挑战 - 企业套保理念存在偏差,常将期货头寸与现货经营割裂,未能建立“期现一体”的风险管理逻辑 [3] - 期货合约的标准化与实体企业多样化需求存在适配难题,基差风险对专业能力提出高要求,复合型人才稀缺 [3] - 企业期待深入产业实际的全流程定制化方案,而非泛泛的宏观分析或简单交易建议 [4] 期货行业服务模式创新 - 通过基差贸易将绝对价格风险转化为基差风险,赋予中小企业更灵活定价权 [5] - 借助“固赔熔断累沽”、“亚式增强看跌”等场外期权结构,精准匹配企业个性化套保需求 [5] - 推广“含权贸易”模式,将期权条款嵌入贸易合同,帮助企业锁定成本或销售底价,同时保留市场获利机会 [5] 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堵点与升级方向 - 首要堵点在于期货机构服务同质化与深度不足,行业竞争陷入低水平价格战 [6] - 关键堵点源自企业端认知偏差,将期货工具简单视为高风险投机工具,导致“不会用、不敢用” [6] - 升级方向需双管齐下:期货公司应向“风险管理合作伙伴”战略转型,提供全流程个性化方案;投资者教育需向精准化与多元化升级,运用案例教学、短视频等接地气方式 [6] - 邀请行业标杆企业分享成功经验,增强投教信服力,让企业理解期货的“风险管理”本质 [7]
产业需求升级 催生期货“深度服务”新模式
中国证券报·2025-11-15 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