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我国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出炉 绿色贸易迈向系统推进新阶段
新浪财经·2025-11-15 12:46

文章核心观点 - 商务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提出16项举措,标志着中国绿色贸易从政策倡导迈向系统推进的新阶段[1] - 政策出台恰逢全球绿色转型加速、绿色贸易规则重构及中国“双碳”攻坚关键期,旨在为企业破解标准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明确指引[1] - 中国外贸战略正经历根本性转变,从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增长型”战略转向以“规则、标准与价值”为导向的“规则型”战略[3] 绿色贸易的机遇与挑战 - 机遇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与绿色产业巨大市场潜力正催生强劲贸易需求[2] - 挑战方面:各国绿色标准碎片化、碳关税等措施兴起形成新贸易壁垒,严重阻碍全球绿色转型协同进程[2] - 中国面临结构性挑战:发达国家形成规则主导与市场挤压态势,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立场分化,国内标准与国际规则衔接断层,大量企业合规能力薄弱[2] - 不同市场、买家对产品环保、碳足迹要求各异,形成隐形“绿色壁垒”[2] 政策应对与战略转向 - 《意见》提出通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提出中国倡议,积极参与高标准经贸协定绿色议题谈判[2] - 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标准体系,推动国内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和国际衔接互认[2] - 战略转向意味着中国正从国际规则“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型,主动塑造全球绿色贸易规则[3] - 建议对外在多边平台主动破局构建规则朋友圈,对内加速国内标准与国际适配,促进企业合规与转型双轮驱动[3] 绿色产业基础与出口现状 - 中国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出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提供70%风电设备、80%光伏组件设备[5] - 中国产品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5]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和光伏产品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5] 物流与产业链绿色转型 - 《意见》提出加快推动物流绿色低碳发展,调整运输结构,倡导外贸大宗货物长途运输“公转铁”、“公转水”[5] - 推广绿色包装,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支持船舶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推动使用清洁能源[5] - 引导外贸龙头企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供链各环节,带动链上企业绿色转型,培育绿色低碳产品出口企业[6] - 链主企业通过设定绿色准入标准、共享碳管理工具、协同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将减排压力与绿色技术传导至整个链条[6] 产业园区绿色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工信部累计培育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家,国家绿色工厂产值占比超过20%[8] - 已有16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各类绿色低碳试点示范行列,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近千家[8] - 园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导进行科学规划,系统性建设覆盖新能源、水资源循环与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8] 区域差异化发展建议 - 广东、江苏、浙江等贸易大省可依托数字基础打造“零碳供应链示范区”,通过数字平台共享能源与碳数据,批量帮助企业完成碳核算与国际认证[9] - 广西、重庆等中西部门户应深耕东盟市场,建设“绿色中间品集配中心”,利用通道优势简化绿色产品通关流程,配套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政策[9] 碳足迹核算与数据体系 - 《意见》致力于打造覆盖全国、对接国际的碳足迹核算基础,加快建设国家碳足迹因子数据库,鼓励行业、企业建设行业数据库[10] - 中外标准衔接面临方法论差异、数据质量与透明度问题、贸易保护主义三方面现实困难[10] - 应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发布一批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建立统一碳足迹数据库和追溯系统[10] 中小企业支持与金融赋能 - 中小企业面临专业能力建设、信息获取不畅、融资渠道有限等制约因素[11] - 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需专业和金融两端共同发力:借助第三方机构提供碳核算、认证辅导等低成本工具与服务;完善政策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向中小企业倾斜[11] - 政策通过市场机制让碳成本转化为企业转型真实动力,《意见》提出发挥碳定价机制和绿证绿电支撑作用,实现绿色贸易政策与国内碳市场、绿电交易体系战略性联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