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的本质性特征,由企业家创新性投资驱动,而非对均衡的外部干扰 [4] - 熊彼特将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结合构想,其理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因回应了主流经济学的局限而重新受到关注 [4][7] - 《经济周期》中文全译本的面世恰逢后衰退经济低迷与人工智能可能开启新一轮长波的当下,为回归经济周期本源提供了契机 [8]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 核心发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繁荣与萧条交替的方式进行,这是经济有机体的本质所系 [4] - 理论驱动力源于勇于创新的企业家进行创新性投资蜂拥而现 [4] - 理论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秩序的动力 [4] 《经济周期》著作的背景与内容 - 著作源自熊彼特职业生涯第一大创新性研究事业,可追溯至1910年的德文论文 [3] - 该书篇幅巨大,长达1100页,译成中文近120万字,结合了理论、历史和统计三种分析工具 [6] - 书中包含大量翔实的历史、统计和案例分析,并讨论了金融问题 [9] 《经济周期》的历史际遇与评价 - 该书出版时正值二战爆发和“凯恩斯革命”全速推进,其风头被凯恩斯的《通论》所掩盖 [6] - 宏观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40年的长篇书评直指其两大核心问题,为几十年争论奠定了“不成功”基调 [6] - 熊彼特本人更看重其经济思想史研究事业,《经济周期》在当时并未获得他所期待的赞誉 [5] 熊彼特理论的复兴与影响 - 20世纪70年代“滞胀”爆发后,新熊彼特学派围绕长波理论发展其经济周期理论,有效回应了库兹涅茨的批判 [7] - 以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基于“创造性破坏”理论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前沿 [7] - 2009年“大衰退”重新焕发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兴趣 [8] 《经济周期》中文译本的意义 - 中文全译本在原著出版35年之后首次面世,此前因篇幅浩繁难以译出 [8] - 译本出版恰逢世界各国未能摆脱后衰退经济低迷,以及人工智能可能开启新一轮长波的背景 [8] - 中文译本保留了被其他语种译本常删减的历史部分,为读者提供了更完整的研读材料 [9]
回归经济周期的本源|《财经》书评
搜狐财经·2025-11-15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