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实施已逾两月—— 消费贷贴息政策初见成效
经济日报·2025-11-16 05:47

政策核心内容与范围 - 政策实施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针对居民个人消费贷款用于实际消费的部分提供财政贴息 [1] - 贴息范围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1] - 贷款经办机构需能通过贷款发放账户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方可享受贴息政策 [1] 政策初步效果 - 建设银行9月单月个人消费贷款新增环比、同比均有提升 [1] - 中国银行9月当月投放474亿元,较8月多投放110亿元,较去年9月多投放147亿元 [1] - 交通银行9月当月消费贷整体发放额环比增长超20%,主要集中在家用汽车、家居家装等消费领域 [1] - 专家认为政策在耐用消费品如家电、汽车等领域已出现边际回暖迹象,起到提信心、稳预期的作用 [2] 贴息操作流程 - 借款人需签署《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服务协议》,授予贷款经办机构识别交易信息的权限 [2] - 系统可自动识别符合条件消费交易的,将自动开展贴息;系统未能识别的,借款人可发起消费认定申请,经人工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 [2] 贴息成功率与面临挑战 - 建设银行受理的贴息申请成功率约80%以上 [3] - 贴息申请未通过的主要原因包括发票购买方名称与客户姓名不一致、开票日期早于消费日期、上传发票影像不清晰不完整等 [3] - 业务难点在于消费贷款小额分散,资金用途客观判定困难;消费交易场景复杂隐蔽,精准识别存在难点,如第三方支付消费无法穿透识别至具体商品、MCC码套用或不一致等 [3] - 人工集约化处理面临发票鉴定难,客户取现、转账消费证明材料规则不统一等问题 [3] - 浙商银行指出,客户贷款状态变动(如部分提前还款、结清或逾期)以及消费行为变动(如当日退款、非当日退款)使得消费场景难以准确识别 [3] - 大部分系统识别的消费金额小、分布散、数据量级庞大,给系统带来一定负荷 [3] 行业观点与建议 - 专家认为贴息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减少居民消费贷款利息支出,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推动居民日常消费和大宗消费成本降低 [2] - 政策将激发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贷款和相关贷款投放 [2] - 金融机构需优化贴息资金审核、发放流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