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牙齿”与新兴产业“咬合”越来越紧密(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传统力量)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河南郑州,有一家"60多岁"的老企业,曾造 出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如今,企业瞄准产业需求,持续发力创新,不断挺进新赛道,充分体现科 技创新主体地位。 ——编 者 走进河南郑州梧桐街121号院,一台铰链式六面顶压机矗立在园区。60多年前,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 石,从厚重的钢铁腔体内淬炼而出。这台"功勋压机"作为我国超硬材料工业发展的见证,退役后保存在 其研发地——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磨所")。 1981年入职第一天,鲁涛便被老师傅带到车间,学习压机操作要领。当时,他只知道金刚石很贵:"1克 (5克拉)够我1个月的工资。"老师傅说,要让金刚石发挥更大作用,还要把它做成砂轮等磨削工具。 超硬材料产品长期被用作传统磨具、刀具,服务于机械工业领域。改革开放后,新需求涌现,三磨所也 开始拥抱市场、尝试变革。 "老厂的转型很艰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科研院所改制,我们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鲁涛回忆,当时 科研资金短缺、员工工资减少、技术骨干流失,"走在车间,听到的都是连片叹气声。"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部件。用这个大块头合成的金刚石,就是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