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成就 - “十四五”以来智慧海关建设加快,形成网络化互联、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分析、自动化作业的新形态,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1] - 广西友谊关口岸建成全国首个全信息化智能通关模式,单票作业等待时长平均节省3.5个小时 [1] - 黑龙江绥芬河海关引入“AR+AI”查验技术,提高了原料高效通关的保障水平 [1]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部分口岸智慧化服务水平待提升,企业跨境业务存在协调难、手续繁、审批慢等低效问题 [1] - 部分口岸同质化竞争激烈,协同能力较弱,对周边富民行业带动效果不足 [1] - 部分口岸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跨境物流货车重进空出,物流成本高、仓储能力弱 [1] 未来发展方向与关键举措 - 需聚焦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运行管理数字化、协同监管精准化、综合服务泛在化、区域合作机制化等关键环节 [1] - 在各口岸推广自动化堆场、智能吊装设备、物联网改造、无人集卡等前沿技术,加快部署CT智能审图、AI识别设备,引入无人机巡检实现“无感通关” [2] - 引入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货权—资金—物流”三流合一,确保交易全程可追溯 [2] - 制定“一个口岸一个特色”的发展蓝图,通过资源禀赋匹配推动各口岸形成核心功能互补、整体效能提升的开放新格局 [2] 制度创新与监管优化 - 需进一步明确边民互市贸易细则,为互市贸易发展提供基本法律遵循 [2] - 加快建立“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实施“提前申报、货到放行”和风险分类监管 [2] - 推动互市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让边疆地区成为对外开放新前沿和边民增收致富新热土 [2] 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与效率提升 - 持续优化多式联运体系,搭建跨国跨境货源和运力信息查询平台,提高车货匹配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3] - 创新跨境电商结算模式,推动进口商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及增值服务有效集成到本土经济 [3] - 推广北斗定位与电子围栏等新型服务,压缩通行时间,提升跨境贸易效率 [3] - 推动通道经济向多元业态和高附加值的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沿边地区高质量发展 [3]
以智提效激发口岸潜能
经济日报·2025-11-16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