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整体态势 - 可控核聚变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过60%,资本市场出现“沾核就涨”现象 [2] - 2024年堪称“中国聚变元年”,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投资氛围上均呈现显著变化 [2] - 行业从“永远50年”的魔咒进入10年窗口期,商业化进程加速 [6] 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等离子体稳态运行上千秒 [3] -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环流三号(HL-3)实现“双亿度”运行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颁布,核聚变首次入法,并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的未来产业 [3] 资本投入与市场格局 - 背靠中核集团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聚变)成立,获近115亿元增资 [4] - 国家队超百亿基金入场释放领头效应,带动资本加速涌入 [4][5] - 多家初创公司完成大额融资,例如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安东聚变完成近亿元首轮融资 [5] - 资本溢出效应蔓延至产业链,曦融兆波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用于研发离子回旋波加热系统 [5] - 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等离子体所七项招标公告,累计招标金额近13.7亿元 [6] 技术路线发展 - 市场格局由托卡马克“一马当先”演变为FRC、Z箍缩、仿星器等多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8] - 托卡马克装置面临成本短板,国际热核聚变装置ITER项目原计划投资50亿美元,现已超200亿欧元(约230亿美元) [9] - 初创公司为追求快速迭代与成本控制选择新路线,例如瀚海聚能探索场反位形(FRC)路线,其一代装置HHMAX-901花费约2亿元 [10] - 新奥集团瞄准氢硼聚变商业化,以规避氘氚路线中氚的高成本(一克百万元)和技术难题 [10] - 国家层面组织制定中国核聚变路线图,核心思路是多技术路线并举,未来五年是关键窗口期 [12] 商业化路径与应用前景 - 全球AI发展对电力的迫切需求推动核聚变关注度,谷歌、英伟达投资CFS,OpenAI CEO投资Helion Energy [14] - 初创企业瞄准数十兆瓦到百兆瓦级的小型分布式电源,以满足数据中心、冶炼厂等高耗能企业需求,一个厂矿年均电费支出可达1亿至3亿元 [14] - 民营企业制定短期商用规划以实现自我造血,例如瀚海聚能拓展中子源中间产品,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同位素药物生产等领域 [15] - 核药市场展现商业潜力,诺华公司的核药Pluvicto自2022年上市已累计贡献超26亿美元营收 [15] - 四川夹江县宣布总投资10亿元的医用同位素生产项目落户,计划实现核素锗(Ge)-68的国产化 [16]
可控核聚变开启行业元年,中国企业逐鹿商用化
第一财经资讯·2025-11-16 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