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实施背景与核心定义 - 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于11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条款和费率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1][2] - 该政策此前已在车险和人身险领域实施,此次是推广至非车险领域 [2] - 政策旨在解决非车险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战、虚列费用、变相降费等问题 [2] 非车险市场现状 - 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今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达6878亿元,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比已达半壁江山 [2] - 由于激烈的价格竞争,非车险业务承保盈利难度较大,不少公司出现承保亏损 [2] 行业影响与预期效果 - 政策落地有助于规范非车险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推动费用率优化和承保盈利水平改善 [1][3] - 短期将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如加强手续费管控、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增长 [3] - 长期将促进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推动非车险业务形成量增质优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3] - 非车险业务过往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定价能力或成为未来竞争焦点 [1][5]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多家险企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对现有非车险产品和条款进行梳理评估,并对产品、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 [1][4] - 人保财险已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的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 [4] - 太保产险已完成监管部门要求修订的企财险、安全生产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的迭代升级 [4] 具体执行要求与时间表 - 政策要求之一是实行“见费出单”,即财产保险公司应在收取保费后向客户签发保单并开具保费发票,改变了此前先出保单后收保费的普遍模式 [4] - 监管部门对不同险种产品的重新备案时间分别明确:企财险需于2025年12月1日前重新备案,安责险、雇主责任险分别需于2026年1月1日、2026年2月1日前重新备案,其他非车险产品需于2026年12月31日前重新备案 [4] 未来竞争格局演变 - 新规对保险公司的定价、成本管控、产品创新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 未来竞争将从费用的比拼转向定价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服务能力的综合较量 [5] - 竞争焦点将从以手续费驱动的业务拓展转向基于风险的合理定价与审慎承保 [5] - 具有专业化定位的小型保险公司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定价来维持增长 [6] - 保险公司需建立精细化成本核算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风险定价与核保能力,并回归保障本源进行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 [6]
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 定价能力或成竞争焦点
中国证券报·2025-11-17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