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导向 - 国家连续出台重要文件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包括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 [2] -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2] -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2] -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2] 量子科技产业 - 量子科技是将量子力学原理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等交叉融合的新型科学技术体系,主要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加密、量子传感等领域 [5] - 2025年2月,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成功研发全球首例量子纠缠涡旋光发射芯片 [6] - 2025年3月,中国自主研制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问世,刷新超导体系全球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 [6] - 2025年6月,国盾量子等单位联合研制交付“ez-QEngine 2.0”千比特测控系统,支持5000多比特并行测控 [6] - 2025年7月,中国打造出“纳米双光子工厂”,制备出保真度达99.4%的新型量子纠缠光源 [6] - 2025年9月,国内发布首个支持1000专用量子比特的相干光量子计算云服务 [6] - 2025年11月,搭载“祖冲之三号”同款芯片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287”完成搭建,将成为中国首个具备“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量子计算云平台 [7] - 全球量子信息产业形成“中美领跑、欧洲追赶”的竞争格局 [7] 生物制造产业 -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菌种、细胞、酶等生物体实现物质加工与转化的生产技术体系,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8] - 2025年,清华大学利用Halomonas盐单胞菌“细胞工厂”在北京建成全球类型最全的千吨级PHA开放生产线,成本由5万元/吨降至3万元/吨 [8] - 湖北宜昌PHA项目一期1万吨、二期3万吨投产后将占全球产能50%,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基地 [8] - 安徽华恒生物实现L-丙氨酸生物法量产,较化工路线能耗降低50%,产品全球市占率达60% [8] - 中国成为关键酶制剂与基因元件最大出口国,全球份额达29% [9] - 行业新特点包括AI加速融入研发生产、智能化生产探索加快、创新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产业认知逐步清晰 [10] 氢能与核聚变能产业 - 氢能是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中国是全球最大制氢国,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11] - 2025年,全球最长“氢-氧”低温液氢储罐在江苏张家港交付 [12] -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宁东400 MW绿氢项目于2025年6月投运,成为全球最大单体绿氢基地之一 [12] - 国富氢能联合韩国企业推出液氢动力无人机,续航突破120分钟,打通东亚跨境液氢供应链 [12] - 广东佛山贯通国内首条专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城市级氢气管道,全长48公里,设计压力6.3 MPa [12] - 核聚变能方面,2025年EAST(合肥)创造1亿℃ 1066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 [13] - 中国环流三号(成都)实现离子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双亿度”里程碑,综合参数跻身全球前三 [13]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计划2027年建成,2028年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 [13] - 新奥“玄龙-50U”球形装置实现氢硼聚变兆安级放电,开辟无中子、低放射性聚变新路线 [13] - 安徽合肥、四川成都等地形成百亿元级聚变产业集群,2025年新增聚变上下游企业百余家 [13] 脑机接口产业 -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创建直接连接以实现信息交换的技术,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14] - 2025年2月,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发出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器件的“双环路”无创演进脑机接口系统 [14] - 2025年6月,中国科学院联合复旦大学等单位成功开展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 [14] - 2025年9月,西南地区首家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挂牌 [15] - 脑磁图及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已成功实现非侵入式脑机接口 [16] - 2025年9月,华南地区首例植入式闭环自响应神经刺激器手术成功实施 [17] - 2025年9月,中国完成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用于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的试验 [18] - 国内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速,在外部设备控制、医疗康复、语言解码等方面已有成功案例 [18] 具身智能产业 -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将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9] - 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较快,技术层面集中在“大脑”与“小脑”的协同 [20]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大小脑配合”模型架构,让机器人能完成包含几十个步骤的超长程复杂任务 [20] - 商汤科技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展示环境理解与自主规划能力 [20] - 硬件方面,复旦大学研发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银河通用、宇树科技、越疆、智元等公司推出人形机器人、外骨骼、灵巧手、四足机器狗等产品 [21]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迈向产业应用的元年”,工业领域成为最具潜力市场,多家企业收获订单 [21] - 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多地发布扶持政策,呈现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格局 [21] 第六代移动通信(6G)产业 - 6G大多数性能指标相比5G将提升10到100倍,应用场景包括全覆盖多样化智能连接、高保真扩展现实、智能化行业应用三类 [22] - 2025年关键技术实现多项突破,中兴数字星云研发万级振子电磁透镜原型机,实现业界首款万级规模振子原型机 [22] - 红山科技实现太赫兹20Gbps速率下30.4公里长距离传输,创同类系统新纪录 [22] - 中国联通完成首个车联卫星低轨在轨环境搭建 [22] - 中国电信联合多方完成面向6G的智能超表面技术创新及业界首个多站多RIS组网试验 [22] - 中国电信联合多家单位完成面向6G星地融合的关键技术攻关及高中低轨试验 [22] - 大唐移动推出全息超表面大规模天线阵列,实现高速率动态多流波束赋形传输 [22] - 中国6G技术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关键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23][24]
2025中国未来产业前沿进展:量子科技迅猛、脑机接口落地、具身智能蓬勃发展
36氪·2025-11-17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