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拆、合资、放权......入华二十多年的洋快餐为何都要“独立”?
新浪财经·2025-11-17 16:12

跨国餐饮品牌中国业务分拆与合作趋势 - 2025年11月,汉堡王母公司RBI与CPE源峰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源峰持股约83%,RBI保留约17%股权[1] - 同月,星巴克将中国业务至多60%股权出售给博裕投资,交易估值40亿美元(约284.84亿元人民币),星巴克保留40%股权[3] - 2017年1月,麦当劳将中国大陆和香港业务80%股权出售给中信与凯雷组成的财团[3] - 2016年,百胜集团分拆百胜中国,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分别投资4.10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3] - 2023年6月,赛百味与上海富瑞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新的总特许经营协议,独家授予其中国大陆地区管理和开发所有门店的资格[13] 合作背后的核心动因:增长与本土化 - 星巴克目标借助博裕的本地经验,将门店从约8000家扩展至20000家,加速布局中小城市和新兴区域[3] - 汉堡王计划在CPE源峰支持下,将门店从约1250家扩至4000家以上,并同步升级产品、品牌和数字化体系[3] - 麦当劳在引入中信和凯雷后提出“愿景2022”,计划五年内门店从约2500家开到4500家,并抓住外送和数字化趋势[3] - 外资品牌面临增长压力,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17年42%的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14%[6] - 截至2024年12月,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约为法国市场的2.5倍,但单店收入约为后者的十分之一[6] 本土竞争格局变化 - 咖啡赛道被瑞幸、库迪的9.9元价格战重塑,瑞幸门店在2024年7月突破2.6万家[7] - 西式快餐本土品牌崛起,华莱士全国门店数超过2万家,塔斯汀门店数约8800家[23] - 截至2025年6月,蜜雪冰城门店数量达40468家,瑞幸咖啡达25193家,华莱士达19653家[33] - 肯德基2025年第三季度净增402家门店,其中加盟店占比达41%[30] 特许经营模式的成功实践 - 麦当劳中国在引入本土合作伙伴后,全国门店数从2017年约2500家增长至2025年9月超7200家,约50%餐厅分布在三至五线城市[24] - 赛百味在签订新总特许经营协议后两年内,在中国共开出超500家店,并将加盟模式全部转为直营[13] - 特许经营模式使品牌方以“轻资本”方式快速扩张,大部分开店和运营成本由加盟商承担[33] - 安永研究显示,2015年至2020年,轻资产量级公司的股东回报率平均比重资产公司高出4个百分点[28] 本土化运营的具体策略 - 肯德基将皮蛋瘦肉粥、豆浆油条等地方餐食做进菜单,并打造“疯狂星期四”现象级营销[36] - 麦当劳推出“麦麦夜市”切入夜宵场景,并通过“麦门”文化等接地气的社媒营销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36] - 罗森推动冰皮月亮蛋糕、冰麻薯等成为网红爆品,并通过国风、二次元、游戏IP等高频联名融入年轻人生活方式[36] - 罗森在全国多地开放“罗森小站”,以较低的加盟费吸引当地小型加盟商,发展出“中国特色”[30]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与挑战 - 中国内地是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5] - 中国是星巴克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贡献了约8%的营收[5] - 汉堡王中国大陆市场的2024年系统销售额,在汉堡王10大国际市场排名第八[5] - 中国消费市场复杂,需要触达超过十亿消费者,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容易陷入价格战导致利润压缩[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