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持仓变动 -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于2025年第三季度新买入1785万股谷歌A类股,持仓市值约43.4亿美元,占其整体持仓的1.62%,新晋成为第十大重仓股 [1] - 李录执掌的喜马拉雅资本对谷歌配置最为显著,合计持仓占比达37.62%,其中A类股占19.14%,C类股占18.48,持仓规模约12亿美元,持股数量保持不变 [1] - 景林资产大幅增持谷歌A类股157.54万股,持仓占比升至9.64%;高毅资产加仓28万股谷歌C类股,持仓占比达12.55% [1] - 段永平旗下H&H投资减持13.49万股谷歌C类股,持仓占比降至3%;塞思·卡拉曼的BAUPOST GROUP基金减持77.59万股谷歌C类股,最新持仓185.81万股,占其仓位9.45% [2] - 但斌的东方港湾持有谷歌C类股占比17.35%,三季度小幅减持1171股,仍属核心持仓 [3] - 谷歌同时是先锋领航、富达、贝莱德、摩根大通等众多大型机构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 [3] 行业背景与逻辑转变 - 过去两年AI行业注意力集中于模型性能,行业叙事围绕模型展开,仿佛模型是竞争本身和未来商业化的全部 [5] - 当前行业逻辑存在天然限制,即当所有人都在比拼模型时,差异化要么非常短暂,要么非常昂贵 [6] - 谷歌过去一年向市场展示的并非“打造更强模型”,而是“将整个生态AI化” [7] 谷歌的AI战略核心 - 谷歌AI战略本质是做四件事:生态深度、算力体系、分发渠道、产品嵌入能力 [8] - 生态深度指AI直接嵌入搜索、视频、地图、办公等真实高频场景 [8] - 算力体系指利用TPU、数据中心、推理优化搭建低成本、能长期滚动的算力底盘 [8] - 分发渠道指通过搜索入口、视频网站流量池、Android终端覆盖赋予AI天然触达能力 [8] - 产品嵌入能力指每条产品线都能被AI重新增强,拉动原有业务杠杆 [8] - 公司将AI从独立技术变为底层能力,使搜索、视频、地图、办公套件、云服务、Android、广告系统进入重写周期 [8] 对AI行业未来的启示 - AI对社会而言不是额外业务,而是对整个生态价值曲线进行重画 [9] - 未来行业竞争焦点可能从“谁的模型更强”转向“谁拥有系统级的AI生态” [9] - 这并非传统增长点,而更像一种“增长面”,是系统级的演化 [9] - 谷歌的动作提供新角度,即AI的未来或许不在于更强的模型,而在于更大的系统 [9]
多家顶级机构三季度都持有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