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研地位与成就 - 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榜首,连续四年位列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三名 [1]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常年稳定在6%,在全球主要创新城市中名列前茅 [1] - 平均每天诞生300多家科技企业,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 [1][4] - 截至2024年底,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数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1][4] 研发投入与资源配置 - 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高位,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保障 [2] - “十四五”期间在京4家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完成重组 [2] -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重大科技设施,其中4个大型设施近期建成投用,累计向全球开放机时超过143万小时 [2] - 研发资源配置正朝“结构重构、效能激活、壁垒突破”方向推进,目标将基础研究占比从18%提升至30%-50% [2] - 设立“原始创新基金”支持交叉学科与冷门领域,并建立“卡脖子”技术动态清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硬科技 [2] 创新机制与成果 - 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集中攻关光刻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高风险原始创新 [3] - “揭榜挂帅”机制已催生具体成果,包括全国首个完成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自主研发的10亿像素级航空相机 [3] - 构建“战略攻坚与自由探索双轮驱动”新范式,脑机接口领域“北脑一号”“北脑二号”项目在半侵入式、侵入式技术路线上均达全球先进水平 [3] 创新生态系统 - 创新生态形成“四维要素协同”,包括以高校及中科院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极”、中关村软件园等“产业转化层”、92家国家级孵化器和2300家技术转移机构组成的“服务支撑系”、以及中关村政策打造的“制度试验田” [4] - 核心优势体现在全球顶尖知识集群、国家级应用场景、全链条资本生态以及中关村“敢于试错、崇尚创新”的精神传承 [4] - 创新生态独特性源于“顶级人才磁极、前沿知识源流、超级应用场景”三者的完美融合与协同效应 [5]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面临全球化退潮导致国际技术合作渠道收窄、城市土地资源约束加剧、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6%等挑战 [6] - 国际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增大,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带来风险 [6] - 应对策略包括构筑开放创新网络、搭建“数字丝绸之路”科研平台、打造京畿创新走廊向廊坊、保定延伸产业链、重塑人才金字塔体系 [6] - 需警惕“创新活力悄然衰退”与“科技生态趋向板结”风险,通过持续自我革命保持开放包容锐气,激活体制内生动力 [7]
北京“双榜”稳居全球前三背后的创新密码
北京商报·2025-11-18 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