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经济日报·2025-11-18 06:43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观点 -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核心在于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1] - 当前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等短期问题及创新不足等长期挑战,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来应对[2] - 宏观经济治理的关键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发挥战略引领、科学调控等作用[3][4]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 - 有效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竞争机制和供求平衡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3] - 有为政府在战略引领、科学调控、制度供给、风险防控和公平保障方面积极主动作为[3] - 需精准界定政府和市场职责边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5] - 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调控精准性,完善法治保障,破除市场竞争障碍[5][6] 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完善 - 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7] - 完善调控体系需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促进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8] - 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宏观调控机制[8] -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协同,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制度安排[8] - 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宏观调控评价范畴,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8] 重点领域改革推进 -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税收制度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9][10] - 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倾斜,健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机制,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11][12]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增强 - 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是应对国际不确定性及国内短期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13][14] - 需强化顶层设计,形成高层次政策协调机制,重大政策出台前开展一致性评估,做好中央和地方政策衔接[15] - 优化政策传导机制,整合政策执行数据,加强解读与预期引导,坚持动态调整和完善监督考核[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