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校馆弦歌 | 在校园行进中感受“爱国家”
中国青年报·2025-11-18 11:19

建筑历史与地位 - 工学院楼于1935年建成,是重庆大学最早的教学楼之一,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建筑风格中西融合[2] - 该楼是重庆大学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师生在战火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现为重庆大学A区第二教学楼,仍在正常使用[1][2] - 2019年,工学院楼与文字斋、寅初亭、理学院楼等重庆大学早期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历史事件与意义 - 在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的重庆大轰炸期间,工学院楼至少6次遭受日寇空军轰炸,250余名师生伤亡,楼体曾直接中弹,修复后至今仍有弹痕[3] - 大轰炸期间,师生坚持上课,一边挖防空洞、建地下实验室,学术研究未曾停歇,是"愈炸愈强"精神的生动写照[3] - 大轰炸期间及之后,工学院楼内及周边举办了多项重要学术与社会活动,例如1939年发现东汉古墓,1941年商讨创建粮食仓库等[4] 建筑现状与使用 - 工学院楼是少有的一直在使用的国家重点文物,共3层,拥有17个大教室和24个小教室,主要用于上课及举行社团活动、班会等[5] - 该楼主要供博雅学院学生、外国语学院留学生使用,电气工程、公共管理、自动化等学院偶尔会安排小班课[5] - 重庆大学将工学院楼等历史建筑串联成"红色IP"研学线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园行进中感受"爱国家"[5] 人文价值与影响 - 工学院楼的设计融合中式的红格窗、弧顶门框与西式的玻璃彩窗、镂花灯饰,给人以古色古香、厚重古朴的印象[2] - 该建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历史事件在楼内授课可增强学生的历史沉浸感和爱国情感[5] - 留学生在工学院楼学习后,对校训中"爱国家"的内涵理解更为深刻,从单纯的喜欢转变为一种责任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