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斯克模仿秀,何小鹏“活到决赛圈”了吗?
36氪·2025-11-18 12:00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亏损3.8亿元人民币,同比收窄近80%,环比收窄20.3% [1] - 第三季度总营收20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8%,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04.5亿元 [1][4] - 第三季度总交付量116007辆,同比增长149.3% [1] - 第三季度毛利率达20.1%,为历史首次突破20%;车辆毛利率为13.1%,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 [3] - 非公认会计原则每股亏损0.43元,略差于市场预期的0.41元 [4] - 8月交付37709辆,同比增长169%;9月交付约41600辆,同比增长95%;10月交付42013辆,同比增长76%,连续两个月突破4万辆大关 [1] 未来业绩指引 - 预计第四季度交付量12.5万至13.2万辆,低于市场预估的13.6万辆 [4] - 预计第四季度营收215亿元至230亿元,同比增长33.5%至42.8%,最高值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53.6亿元,缺口达15% [4] - 公司仍有望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4] 市场与投资者反应 - 财报发布后美股下跌6%,报收于23.50美元 [4] - 摩根大通三季度减持小鹏美股182.39万股,持仓从182万股锐减至6204股,降幅高达99.7% [4] - 公司增长势头与特斯拉早期扩张阶段相当,2018年第三季度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129% [1] 产品与业务规划 - 计划2026年推出7款"一车双能"新车型,一季度推出3款超级电动增程产品,全年推出4款全新车型覆盖重要细分市场 [5] - 2026年计划面向海外市场推出3款新车型,包括中小型SUV [5] - 确立以"智能化"为核心战略,建立全栈自研体系 [9] - 2020年推出P7车型被视为"中国版Model 3",为国内首个搭载NGP的纯电车型,2021年P7销量占全年总销量6万辆/9.8万辆 [9] 人形机器人业务 - 宣布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IRON的规模化量产,采用"物理世界模型驱动"技术路线,已在广州工厂承担基础组装任务 [6] - 目标2030年机器人年销量突破100万台 [6] - 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估计为20万亿美元、2亿台 [8] - 2024年小鹏AI科技日亮相IRON机器人,双手为1:1人类尺寸设计,有15个自由度且支持触觉反馈 [17]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规划2025年生产数千台,2026年产量提升至5-10万台,2029-2030年实现年产百万台 [6] 技术路线与竞争 - 公司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与特斯拉存在差异,2020年宣布在自动驾驶硬件系统中加入激光雷达,而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 [10] - 公司被不少人视为特斯拉的"学生",两者在技术、产品、愿景上颇为相似 [8] - 马斯克态度转变,从2018年因前员工跳槽纠纷发起诉讼并暗指技术"高度相似",到2024年称赞中国汽车制造商最具竞争力 [11][12][16] - 2023年特斯拉与前员工的法律纠纷以双方和解告终 [14] 公司战略与管理 - 公司战略从模仿行业领导者转向探索"第一性原理"思维,尝试推出分体式飞行汽车等创新产品 [25][26] - 创始人何小鹏认为中国创业者更注重"平衡"而非极致冒险,选择模仿是风险较低、成功率更高的策略 [24][25] - 创始人学习马斯克的扁平化管理方式但更为务实温和,在2022年G9上市失利后开启深度调整,约90%的一线部门完成换将,30%员工离职 [22][23] - 调整后创始人将所有研发、生产和供应链体系的汇报线直接管理,甚至亲自直管造型团队 [22] 行业对比与互动 -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点赞小鹏机器人视频,并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 [7] - 马斯克称非常尊重中国的竞争对手,认为中国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 [8] - 两家公司均在2022~2023年间推出双足人形机器人,对具身智能的愿景更加清晰 [8] - 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有大量共通点,如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系统可迁移,电机电池传感器可共享供应链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