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核心亮点 - 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一号"总投资3.2亿元 每年可收获优质海水鱼15万公斤并接待游客15万人次 同时减少碳排放约1000吨 [1] - 项目通过"渔光互补"和"贝藻参立体养殖"等创新模式 开创"海洋牧场+生态修复+智慧文旅"产业融合新范式 [1] - 项目获得"海洋牧场装备贷""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智能网箱综合险"等一系列金融工具支持 [1] 金融支持规模与增长 - 烟台市涉海企业贷款余额达902.3亿元 同比增长25% [1]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产业贷款余额25.12亿元 同比增长96%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贷款余额2.7亿元 同比增长86% [1] 政策框架与标准建设 - 制定全国首个蓝色金融地方标准《烟台市蓝色投融资产业支持目录》 系统编制海洋细分行业定性及定量指标体系 [2] - 出台《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烟台市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若干措施》和《探索蓝色金融实践支持烟台市蓝绿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 - 建立"规划引领—标准赋能—场景突破"三维驱动体系 推动海洋经济向生态化、低碳化、可持续化转型 [2] 协同机制与服务创新 - 建立市级海洋经济金融协调工作机制 打造信息交流和协作平台并形成"渔业数据共享包" [3] - 全市共设立海洋金融专营机构36家 推动金融政策与信贷产品同企业融资需求"双向匹配" [3] - 创新"链捷贷"产品满足海洋牧场上下游融资需求 累计投放贷款3亿元 支持"百箱计划"项目贷款2.6亿元 [3] 生态价值实现与产品创新 - 发放全市首笔490万元GEP贷 将海洋生态产品的氧气产出和固碳能力等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4] - 筛选20处特定地理单元开展GEP核算 构建"核算—评估—交易—融资"闭环合作机制 [5] - 为3个EOD项目授信29.3亿元 发放贷款13.61亿元 包括全省首笔2亿元EOD项目贷款 [6] 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 利用银团贷款、组合贷款、境外预付款保函等金融产品支持"大国重器"和"重大项目"建设 [6] - 创新"银—政—企—研—担"一体化合作机制 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5] - 通过政银保担"四位一体"风险分担机制破解蓝色产业融资困局 [2]
从“海洋蓝”到“生态绿”
金融时报·2025-11-18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