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 近期多地出现地方国资平台集中挂牌出售房产的现象 [1] - 出售资产类型包括住宅、商铺、车位等,涉及房源数量从几十套到上千套不等 [3] - 专家分析认为此行为对整体楼市格局影响有限 [2][5] 具体案例 - 四川西昌一次性挂出144套国有产权住房,分为三个套餐,均价在3017元/平方米至5799元/平方米之间 [3] - 福州市长乐区挂出51套商品房,总价区间为44.7万元至153.6万元,均价1.1万元/平方米 [3] - 贵州大诚建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转让位于重庆、江门、安顺等地的11处房产,总价格在22万元至73万元 [3] - 其他案例包括北京西城区国资挂牌111套房产、吉林银行挂牌2000多套房产、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出售大连68套房产 [3] 原因分析 - 资产优化的瘦身策略 [4] - 资金压力下的回血需求,国企面临资产保值增值和利润税费上缴的压力 [4] - 政策推动的盘活行动,参考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盘活存量资产的意见 [4] 定价机制与交易流程 - 国企平台拍卖房产属于大宗交易,必须通过第三方资产交易平台进行,采用公开竞价方式 [6] - 初始挂牌价严格按照评估价确定,不存在一上平台就打折的情况 [7] - 只有在无人接拍进入第二次拍卖时,才可能出现价格折扣 [7] 市场影响评估 - 单个国资售房案例规模较小,对整体市场冲击有限 [8] - 但需关注供给主体增多带来的叠加效应,当前房源供给主体已扩展到实体企业、上市公司、政府平台等 [8] - 叠加二手市场挂牌量持续攀升、价格下跌、交易周期拉长(贝壳数据显示交易周期多在半年左右)等因素,多主体供给的加总效应可能对市场造成扰动 [8] - 建议将国资平台拍卖等纳入全口径统计以准确把握市场供需 [8] - 短期局部市场供需关系仍将调整,价格波动可能延续,但不会改变楼市平稳发展的整体态势 [8]
多地国资批量卖房,捡漏机会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2025-11-18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