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编外人”——亿元罚单敲响私募内控警钟
上海证券报·2025-11-19 02:42
一纸罚单,暴露了私募内控的"盲区"。 近日,浙江证监局披露的信息显示,浙江某私募关联企业的一名IT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窃取这家私募未 公开交易信息,并通过他人证券账户实施趋同交易,从中获利近9000万元。对此,监管部门没收其全部 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等额罚款,合计罚没1.77亿元。 近年来,多家头部私募机构因员工异地办公、核心人员保密等原因,选择成立专门的科技公司。然而, 这一看似便利的安排也暗藏着合规风险:未经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技术人员,其合规意识参差不齐; 不在中基协备案的"编外人员",可能身处策略核心环节,若无严格的信息隔离制度,其可能利用非公开 信息为自己牟利。 专家观点 □员工中技术人员占比较高的话,私募管理人应建立严格的信息隔离机制,明确技术人员职责限于系统 开发与运维,不得访问具体交易标的、策略逻辑等核心投研信息 □投资决策相关数据须加密存储,并实施权限分级管理,原则上仅限基金经理等必要岗位人员可以授权 访问 □私募要重视科技人员的金融风控意识培训,比如进行沉浸式合规培训,建立"合规检查点"机制,在代 码开发、系统部署、数据调用等关键环节嵌入强制风控审核等 ◎记者 马嘉悦 据浙江证监局的罚单,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