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 - 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内生动力的技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涵盖工业节能技术研发、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及新型节能材料开发 [3] - 节能产业的快速崛起涉及三大细分领域:节能设备规模化制造、能源管理专业化服务、智能化控制系统集成应用 [3] - 终端用能方式的电气化转型催生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电力将成为生产生活各场景的核心动力,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4] - 构建以风电、光伏为核心增长极的新型电力系统催生新质生产力,储能技术、数字化技术及智能电网是关键支撑手段 [5] - 储能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其技术突破能有效缓解清洁能源发电波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5] 新质生产力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 新质生产力具备绿色属性,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形成,有助于实现能源生产的本地化与自主化,降低传输损耗和建设成本 [8] - 新质生产力凸显创新属性,依赖大数据、云计算、AI等数字技术支撑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与动态优化,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 [9] - 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属性,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推动储能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并定义未来出行方式 [10] - 智能电网是传统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方向,需以其建设为核心培育电网领域新质生产力,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9] 新质生产力与能源转型耦合的挑战 - 能源低碳转型在短期内可能冲击能源密集型产业,高耗能产业在支撑制造业体系的同时会带来环境问题,其转移可能削弱全球价值链地位 [11] - 低碳技术应用面临瓶颈与成本压力,中国储能产业发展速度未跟上新能源装机增长速度,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12] - AI技术爆发式增长对电力供需格局产生冲击,大模型训练和大型算力中心运行需持续输入高强度电力,新增电力供给路径尚未明确 [13] - 绿证、绿电与碳交易市场处于多机制并存且协同衔接不足状态,交易活跃度与资源配置效能处于较低水平,价格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15] - 存在环境价值确权模糊及费用重复支付风险,“证电合一”与“证电分离”模式并行可能导致新能源发电企业重复确权 [15] - 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存在双重适配短板,未对调峰资源服务价值制定合理定价规则,也未将绿色能源的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定价体系 [15] 双向突破的协同路径 - 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提前布局储能系统与智能电网建设,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与调控水平 [16] - 政府部门需牵头推动电能替代政策深化落实,聚焦高耗能产业,通过技术适配指导、转型补贴激励等措施加快其电气化进程 [16] - 针对电气化转型难度大的生产环节,推动建立配套的原料与燃料替代体系或CCUS产业体系,例如在氢冶金、水泥行业推广CCUS技术 [16] - 健全多元化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增设储能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品类,打通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衔接通道 [17] - 加大电力弹性需求管理支持力度,对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项目给予补贴,推广需求响应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 [17] - 聚焦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加大对储能、氢能、智能微电网等领域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攻克技术瓶颈 [18] - 建立AI数据中心、算力基地与绿电项目的联动机制,鼓励优先使用风电和光伏电力,从用能端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18] - 设计科学的互认机制与抵扣细则,打通绿电、绿证购买与碳排放核算的衔接环节,明确绿电环境权益边界 [19] - 针对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问题,政府可借助碳足迹数据管理平台破局,制定契合国际趋势且适配国内产业的核算标准 [19]
林伯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新质生产力︱能源思考
第一财经·2025-11-19 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