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两个月回撤超15%!恒科指数长期逻辑不改,市场关注AI落地效果
证券时报·2025-11-20 07:48

港股科技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初至10月前,恒生指数涨幅一度超过3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一度超过50% [1] - 恒生科技指数30只成份股中,有9只个股涨幅超过100%,华虹半导体上涨近270%,腾讯、百度、小米集团等8只个股涨幅超过50% [1] - 自10月以来,恒生科技指数在不到2个月内最大回撤超过15%,最近4个交易日出现“4连跌” [1] - 10月后,30只成份股中仅4只上涨,7只跌幅超过20%,理想汽车、舜宇光学科技跌幅超过27%,10只跌幅在10%到20%之间,腾讯及美团跌幅约5% [2] 市场调整原因分析 - 前期涨幅过大导致估值和仓位偏满,10月出现集中获利了结 [2] - 10月10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100%关税并收紧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科技股作为政策敏感资产被系统性降估值 [2] - 11月美股AI龙头出现“迷你股灾”,一周市值蒸发约8000亿至1万亿美元,纳斯达克指数周跌约3%至3.7%,压低全球科技风险偏好 [2] - 年底资金风格切换,流向银行、非银金融等红利资产,投资者倾向于锁定利润 [2] - 南向资金近期净卖出,阿里巴巴净卖出额达25亿港元,理想汽车净卖出额达12亿港元 [2] 长期投资逻辑与估值 - 恒生科技指数长期投资逻辑未发生根本变化,成份股为A股稀缺的互联网巨头及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公司 [3] - 牛市预计持续两到三年,恒生科技指数调整被视为短期调整 [3] - 截至9月下旬,恒指市盈率约为11.8倍,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约为23.7倍,低于2021年峰值水平的17.6倍和70倍,恒生科技指数点位较历史高位低约四成 [3] - 港股科技板块汇聚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力量,是布局中国新经济的重要阵地 [4] AI技术落地与影响 - 市场关注点从AI概念转向落地效果,重估逻辑从“讲故事”走向“看报表” [5] - 腾讯三季报收入同比增长约15%,“混元”大模型和“代理型AI”应用于广告、内容生产和游戏运营,超过九成工程师使用AI工具 [5] - 阿里巴巴多次上调AI与云基础设施投入,单次追加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相关季度AI收入保持三位数增速,曾带动股价单日上涨近20% [5] - DeepSeek等国产模型突破曾触发“中概AI行情”,恒生科技指数录得自2020年以来最强升势 [5] - 全球AI资产定价从“全面溢价”切换到“择优加分”,投资者更看重单位资本开支带来的可验证盈利 [5] 未来展望与结构性机会 - AI和机器人将推动“结构性重估”,收益集中于有数据、场景和云基础设施的综合平台及硬件/算力链公司,如腾讯、阿里、百度 [6] - 缺乏自有生态、仅靠AI概念的小公司可能在全球去泡沫过程中被边缘化 [6] - 未来一至三年,恒生科技指数可能走出“龙头缓慢抬升+整体高波动”路径,而非指数普涨牛市 [6] - “十五五”规划重点推动科技创新板块,如仿生机器人、芯片、半导体、算力、算法、低空经济等,政策支持有望在未来两三年转化为实际业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