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战略定位与核心变化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被置于战略任务首位,排序变化反映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重视,属于中长期部署[3] -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被阐释为“0→1”突破与“1→N”扩散的关系,二者深度融合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关键,不可分割[3] - 将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首位具有三方面现实意义:动能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形成十万亿元级新增市场)、战略根基(强调实体经济为本)、安全韧性(增强国民经济抗冲击能力)[4][7]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与动能转换逻辑 - 传统产业占比约80%,其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增长动能的重要支撑,并与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赋能[4]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既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也是创新成果应用与迭代的重要载体,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制造业展开[7]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最终落到具体产业上,不同地区需立足自身禀赋差异化推进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升级[8] 三类产业的差异化政策与资源配置 - 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呈融合共生之势,不能将其对立看待,但投入机制需“因业施策”[9] - 未来产业技术路线高度不确定,政府应通过引导基金撬动“耐心资本”“风险资本”接力投入,允许多路径试错和市场形成泡沫[9][22] -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相对清晰,政策重心需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内卷式”竞争[10] - 传统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需通过专项资金、公共服务平台、标准推广等方式推动数字化转型[10] 六大未来产业的遴选逻辑与发展前景 -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六大未来产业的遴选兼顾三大维度:技术原始创新性与颠覆性、前后向关联效应及市场潜力、国家安全与产业战略制高点需求[11] - 六大方向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赛道:氢能契合全球能源转型,量子科技颠覆性广阔,生物制造是产业链短板,脑机接口、具身智能及6G构成智能化数字化前沿基础设施[11] - 未来5年内,6G因延续5G演进轨道,标准化与产业化节奏相对清晰,更接近规模商用门槛,其他领域多数处于多路径探索或实验室阶段[14][1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机制 -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存在于技术突破本身和产业化体制机制两方面,核心在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16] - 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鼓励龙头企业、央企研究院回归公益性,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功能,打通结构性鸿沟[17] - 理想的创新生态应包含数量充足、迭代活跃的瞪羚与独角兽企业提供创新活力,以及体量庞大、资本雄厚的大象企业发挥“稳大盘”作用,二者通过市场机制构建共生格局[23][24] 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的超常规举措 -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需通过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进行全链条推动,追求决定性突破[25][26] - 超常规举措需突破两大“常规”: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与投入方向持续优化,以及科技体制机制的突出堵点[29] - “全链条推动”并非平均用力,而是在链条各环节动态精准配置资源,重在补短板,缺哪补哪[30] 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定位与社会影响 - “人工智能”在《建议》中出现8次,“人工智能+”行动被确立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抓手,旨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31]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应用场景丰富,可发挥场景优势以大规模制造业需求反哺人工智能迭代,形成后发赶超的关键策略[31] - 技术创新的社会影响必须纳入政策考量,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及收入极化问题不容忽视,科技创新需坚持“包容性”和“科技向善”[33][37] - 若缺乏社会保障等兜底措施而一味推进技术落地,将违背“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要求[37]
展望“十五五” | 专访黄群慧:既要重视AI赋能千行百业,也要考量其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带来的收入极化
每日经济新闻·2025-11-20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