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景与核心意义 - 2025上海市住建行业科技大会暨第十十届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委员代表会议将于11月22日召开,适逢科技委成立40周年 [1] - 会议旨在立足新起点,谋划上海城市建设科技发展新思路,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1] 历史成就与项目经验 - 40年来累计完成政府决策咨询、工程技术论证等重要项目近3万个 [1] - 在重大工程建设黄金期,为地铁一号线、南浦大桥、东方明珠等重大工程提供设计施工方案评审与技术把关 [1] - 世博会期间高质量完成151个世博场馆评审,并完成都江堰援建项目评审 [1][4] - 针对南浦大桥施工难题,专家团队力推混凝土双掺技术和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灌工艺 [3] - 在东方明珠建设中,独创“液压同步提升工艺”,将350吨重的上球体精准安放在350米高空,误差仅2毫米 [3] - 在地铁一号线建设中,牵头研发“逆作法”工艺,让淮海中路区段在8个月内完成施工,较传统工艺缩短工期14个月 [3] - 全程参与洋山国际深水港区、东海大桥等跨区域工程,形成“港桥联动”集成方案 [4] 近期技术应用与创新 - 在“一江一河”沿岸更新中,参与长宁“上海硅巷”、宝山“环上大”等科创街区改造 [4] - 为前滩国际商务区等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提供标准体系支撑,在长三角水乡会客厅项目中推动近零碳技术集成,综合节能率达82% [5] - 在静安区彭浦西调蓄池工程中,指导深基坑智能监测与“地下调蓄+地上海绵”设计,每年减少大量污水入河并新增休闲绿地 [5] - 西岸中环D街坊项目通过评审的混凝土伺服系统和智能顶升平台,实现290米超高层与地铁线路的“零扰动”施工 [5] - 苏州河上应用无人机巡检与新型保洁船的“智能巡航-识别-打捞”体系 [5] 人才智库建设 - 从1985年成立之初的22名委员和8名顾问,发展至目前14个专业委员会、约3000名专家构成的智库网络,其中院士有18位 [7] - 2016年设立院士工作室,由江欢成、朱合华等院士领衔攻关超高层结构、智慧地下工程等前沿课题 [7] - 设立海外专家工作室,德国专家引进的“海绵城市技术”让临港新片区雨水利用率提升85%,日本专家提出的“地下空间分层开发理念”被写入上海城市规划 [7] - 四十年来,139名资深专家退休后仍持续发挥作用,形成“老带新”的梯队传承 [8]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1997年成立的建设科技推广中心,至今推动580余项“四新”技术落地 [10] - 针对上海软土特性研发的“基坑钢支撑结构”“两墙合一技术”已成为地下工程标配 [10] - 牵头编制《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推动世博文化公园等项目实现“近零能耗” [10] - 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互认机制,让上海智能建造技术辐射长三角 [10] - 编制《基坑工程设计规程》《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64项 [10] - 2005年为旗忠网球中心屋顶工程紧急制定《大型开合屋盖技术规程》,该规程后来成为国家标准 [10] 未来发展规划 - 将借大会完善“1+2+3+4+N”科技创新体系,以建设管理科创数据库为基础,聚焦“科创策源”和“集成创新” [12] - 计划在科学基础设施、零碳园区等场景落地转化,并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等七大领域 [12] - 深化“三库三链”建设,升级智库、更新技术清单,扩容成果库,建强项目库以储备深层地下工程等关键技术 [12] - 未来将依托院士工作室攻关建造机器人、超低能耗建筑等原创技术 [12] - 在城市更新中,研发历史建筑加固、既有建筑适老化改造等技术 [12] - 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技术枢纽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互认机制升级,促进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 [12]
四十载三万工程厚植根基 汇智赋能再启科创新程——写在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成立40周年之际
第一财经·2025-11-20 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