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战略重组与业务整合 - 阿里巴巴将饿了么与飞猪正式并入由蒋凡执掌的电商事业群,饿了么APP在灰度测试中改名为“淘宝闪购”,其品牌标识在骑手新服装上被大幅弱化,仅保留一行小字[3] - 公司内部将业务划分为“新阿里”与“旧阿里”两大板块,“新阿里”由CEO吴泳铭挂帅,专注于阿里云与AI业务,被视为公司未来,而“旧阿里”由蒋凡坐镇,涵盖淘宝、天猫、1688、闲鱼、海外电商及本地生活等核心现金流业务[5] - 蒋凡的核心使命是确保“旧阿里”引擎稳定运行,通过极致效率整合榨取利润,为AI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其手段包括清算和整合前任CEO张勇留下的资产,如饿了么的整合只是其中显眼一环[5][6] 新零售战略的投入与清算 - 阿里巴巴在“新零售”概念下的投入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包括收购银泰、大润发、饿了么,以及投资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实体零售资产[7] - 由于实体零售与互联网逻辑存在根本冲突,阿里未能真正改变线下成本结构,导致新零售业务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高鑫零售股价从高点下挫,银泰百货也未能突破传统百货衰退周期[8][9][10] - 2024年12月17日,阿里以74亿元人民币出售银泰商业,相比当年近200亿港元的投入,交易近乎“膝盖斩”;2025年1月1日,又以131.38亿港元转让高鑫零售全部股权,相比2017年224亿港元的入局,同样巨额亏损[12] 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 - 拼多多严重侵蚀淘宝的低价心智,导致中小商家大量出走,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抖音电商崛起后,用户行为从“逛淘宝”变为“刷抖音”,淘宝成为“有事才搜”的工具,全网获客成本被推高数倍[10] - 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建立重资产护城河,通过十年积累将调度算法与骑手密度磨合到极致,饿了么在阿里体系内市场份额一度跌破30%,未能实现流量反超[14][15] - 阿里与美团存在复杂恩怨,阿里曾投资美团后又抛售其股份,2018年全资收购饿了么时,美团曾报价抬价,最终阿里收购饿了么的部分原因包含情感因素及防止美团像拼多多、抖音一样崛起[14] 饿了么的品牌价值与战略调整 - 字节跳动此前与阿里谈判收购饿了么时,分歧在于字节只想保留即时配送团队,对“饿了么”品牌不感兴趣,而阿里希望字节接下整个业务,蒋凡后续对饿了么的处理与字节的判断一致,认为品牌用处不大[2][3] - 即时配送网络已从“服务”变为城市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高度标准化,维持独立C端品牌被视为效率阻碍,因此饿了么被整合为“淘宝闪购”,强化“大淘宝”主线[17] - 蒋凡通过“淘宝闪购”讲述协同故事,宣称高频近场服务可拉动淘宝DAU和GMV,并借此合理化500亿直补计划投入,但双十一数据显示淘闪订单约1亿单,仅占阿里总订单50亿-60亿单的不到2%,带动营收约200亿元,远低于投入[18][19] 阿里巴巴未来的战略方向 - 在微利时代,阿里聚焦内部挖潜和降本增效,任何不直接产生效率的环节被视为多余,蒋凡需梳理庞杂体系,将挤出资金输送给AI战略,让公司超越“零售商”定位[11] - 公司战略从张勇时代的“分散策略”转向蒋凡的“聚合主线”,衡量指标回归GMV和DAU,确保资源集中在电商核心业务上[17][18] - 饿了么的整合宣告移动互联网烧钱圈地时代的终结,阿里暴露核心阵地直面美团,淘宝闪购的故事刚起步,未来需算清经济账[19]
蒋凡重整「旧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