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最脏的一幕,出现了!
新浪财经·2025-11-21 00:15

AI诈骗在电商行业的现状 - 电商行业成为AI诈骗重灾区,不法分子利用AI生成假图片伪造商品瑕疵,以质量问题为由向平台申请“仅退款”,实现“0元购”[3] - 诈骗手段包括将完好商品P成残次品,例如电池漏液、衣物破损、食品变质等,甚至出现“退货图生成服务”,宣称“专业退款,包过审核”[3][8][10][15] - 部分诈骗行为已形成产业链,有“师傅”以288元学费传授“仅退款”窍门,声称一个账号可成功退款约30次,学员累计获利达2000元[15] 电商平台政策演变与漏洞 - “仅退款”原是平台为生鲜或低价值商品设立的售后服务机制,旨在减少纠纷,过去由平台自动处理,只要图片“看起来合理”即秒退[17] - 因薅羊毛风气加剧,2024年4月以来各大电商平台全面取消自动介入,改为商家自主处理仅退款申请,但AI假图泛滥导致漏洞被重新利用[17] - 平台审核系统升级滞后,客服需人工验图,商家反诈成本上升,原本“降本增效”的机制演变为新的成本中心[17] AI诈骗对商家的具体影响 - 中小商家利润微薄,例如一瓶20多元的去污剂净利润仅约2-3元,一单恶意退款可能吞掉全天利润,对低线城市夫妻店影响尤甚[24][23] - 商家被迫提高售价分摊退货风险,导致商品价格无形推高,消费者间接承担成本[22] - 商家精力从经营转向防骗,部分店铺陷入“不接单挣不到钱,接单可能被骗钱”的困境[22][24] 行业信任危机与生态恶化 - 诈骗行为超出“薅羊毛”范畴,属伪造证据的违法行为,破坏电商信任根基,买卖双方陷入拉锯战[20][21][22] - 信任危机蔓延至其他领域,如商家使用“巨型吊牌”防止衣物穿后退货,某高校60多名学生集体退货导致店主损失约8000元[32][34] - 行业生态从“效率至上”转向信任维护,虚假行为可能让整个生态付出代价[36] 监管与平台应对措施 - 2024年3月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禁止恶意删除、伪造AI标识,4月启动“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行动,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信息96万余条[29] - 平台如淘宝天猫建立账号诚信体系,覆盖异常仅退款、P图等行为,对职业羊毛党采取限购或移送司法机关[30] - 法律专家指出,AI伪造图片骗取退款可能涉嫌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需承担刑事责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