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扩围路线图与目标 - 生态环境部发布《配额方案》,明确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分配方式,并重申碳市场扩围路线图,目标在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1] -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启动运行四年,纳入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重点排放单位达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2] - 八大行业(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预计将有8000多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全国70%以上温室气体[2][3] 行业纳入进展与准备工作 - 生态环境部已启动化工、石化、民航、造纸等行业扩围前期准备工作,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原则,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1][4] - 为保障扩围,生态环境部正加快编制化工、石化、民航、造纸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指南等配套技术文件,并对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等三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4]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生态环境部将采取健全核算报告核查制度、加强日常监管、提升企业核算能力三方面措施确保数据质量[5] 配额分配机制与市场影响 - 2024、2025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量分配配额,仅适用于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的企业(生产线、工序)[6] - 当前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免费分配配额以降低企业初期减排阻力,但到2027年将实施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新机制,企业碳成本将显著上升[7] - 碳价预计将从目前的50元/吨左右上升到130~180元/吨甚至更高,对不同行业产生差异化影响,电力等已纳入行业准备较充分,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行业面临不同挑战[7] 碳市场发展与定价功能 - 全国碳市场收盘价在2025年11月19日为66.86元/吨,较前一日上涨8.26%,行业主体多元化将有利于碳排放权定价[10] - 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将优先在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推行配额有偿分配,丰富交易主体,收紧配额以强化碳市场定价功能[11] - 中国碳市场现货交易参与度已超过90%,现货市场发展已基本达到现阶段极限,现货交易规模是世界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十五五”期间将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11][12] 行业企业应对策略 - 纳入碳市场后企业需重点夯实基础数据筹备,确保排放数据准确无误,这是参与交易和履行减排义务的前提[7] - 企业需提前规划转型路径,如在供应商选择上优先对接采用先进减排技术的合作伙伴,在能源结构上加大绿电使用比例,从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低碳转型[8]
碳市场扩围“路线图”官宣 2027年化工石化民航造纸全入场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21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