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库存全球第一,中国却进口猛增86%?揭秘一场有备而来的精准博弈
搜狐财经·2025-11-21 20:53

中国粮食进口策略的核心观点 - 中国在稻谷库存高企(超1亿吨)的背景下,2025年1-5月大米进口量同比猛增86.8%,是利用国际低价进行的主动套利和供应结构优化,而非被动抢购或国内粮仓出现问题 [1][3][5] 进口数据与价格变动 - 2025年1-5月大米及相关产品进口量达122万吨,进口均价为3545元/吨,同比下跌17.2% [3][5] - 2025年1-4月整体粮食进口量为3182万吨,同比下降39.9%,但大米进口逆势增长,部分弥补了玉米、大豆进口的减少 [7] 国际市场价格驱动因素 - 印度在2024年底松绑大米出口限制,导致全球米价大幅下跌,越南碎米价格下跌20.1%,泰国香米价格跌至两年低点 [3] - 印度5%碎米的到岸价仅为中国国产米价格的60%,形成显著价差 [3] - 2024-2025年全球大米产量预计超5亿吨,供应宽松,泰国、越南等国因雨季丰收库存压力大而降价出货 [7] 企业行为与市场动态 - 国内稻谷拍卖成交率低迷(一季度仅1.4%),市场主体转向采购更便宜的国际大米 [3] - 人民币汇率稳定在7.15至7.21区间,企业敢于签订长单囤货,而阿根廷比索贬值超100%、土耳其里拉跌60%等风险促使出口商倾向人民币结算 [5] - 从越南进口的大米从去年同期几乎为零跃升至近10万吨,印度和泰国的进口量也显著增加 [5] 国内供应与战略定位 - 中国稻谷自给率超过100%,产大于需,进口主要用于调剂而非依赖 [7] - 高库存(超1亿吨)主要用于市场调控,并非全部投入流通环节 [5] - 通过进口低价国际大米填补市场空缺,既保障供应,又节省财政补贴 [5] 区域贸易格局影响 - 中国在东亚粮食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韩国从中国进口低价米后高价转卖给日本(日本每年从韩国进口约2万吨) [5] - 中国的进口行为推动国际米价理性回落,并重塑贸易规则,使全球资源配置更优化 [5][9] - 中国的角色从被动进口转向主动调控,体现了其作为农业大国利用市场手段优化供需的智慧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