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构建系统化培育策略 涵养证券从业人员心理资本
上海证券报·2025-11-22 02:39

文章核心观点 - 心理资本理论为提升证券行业人力资源效能和构建韧性组织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1] - 证券行业具有高压力、高不确定性的职业特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效果有限,开发心理资本是根本解决方案 [2] - 心理资本的核心要素是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构成可测量、可开发、可管理的积极心理状态 [4] - 心理资本建设对证券行业在个体绩效、职业健康、团队协同及行业稳健发展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 [6] - 应从个体、团队、组织及行业四个层面系统化培育心理资本,并将其嵌入人才管理全流程 [14] 证券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4年底,证券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6万人,平均年龄37岁,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8.5%,是知识密集型、青年化职业群体 [2] - 从业人员工作具有强竞争性、高不确定性、快节奏和结果导向特征,面临严格KPI考核、市场波动、合规风控等多重压力 [2] - 职业倦怠、焦虑抑郁、人才高流动性等问题成为影响个人发展和机构稳健经营的隐形成本 [2] -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如物质激励和技能培训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内在动力和抗压能力 [2] 心理资本的理论内涵与构建 - 心理资本概念由弗雷德·卢桑斯于2004年提出,核心要素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和乐观 [1][4] - HERO四要素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形成正向循环,整体对工作绩效的预测力显著高于单一要素 [4] - 理论渊源可追溯到积极心理学运动,强调从"病理模式"转向"健康模式",发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势 [1][4] - 提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指数"公式:心理健康指数=(心理能量/情绪因子)×健康体能,提升本质在于增强正向能量与体能,削弱负面情绪 [5] 心理资本对证券行业的价值 - 驱动卓越绩效:高心理资本从业者能主动开拓客户、创新方法、坚持不放弃,直接提升销售业绩和研究质量 [7] - 促进职业健康:是抵御职业倦怠和心理耗竭的"缓冲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管理和投资心理资本是预防职业倦怠最有效方法之一 [7] - 增强团队凝聚力:乐观、充满希望的成员能营造积极团队氛围,韧性强的成员能稳定军心,提升整体士气与协作效率 [8] - 降低组织成本:减少微观管理监督成本、误解内耗、变革阻力和员工流失相关隐性成本 [9] - 塑造组织韧性:使组织在市场顺境中抓住机遇,逆境中团结一致,是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核心软实力 [10] - 提升客户满意度:高心理资本从业人员能提供更专业稳定服务,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尤其在市场波动时保持冷静 [10] - 筑牢行业根基:高心理资本队伍构成"心理防火墙",避免非理性决策和"羊群效应",提升金融系统稳定性 [11] 心理资本的系统培育策略 - 个体层面:修习自我觉察构建积极认知模式,维护身心能量如规律作息和静坐,建立良性支持系统 [15] - 团队层面:打造共享心智模型,建立同伴辅导机制如"伙伴计划",设计团队激励机制鼓励相互支持 [16] - 组织层面:在招聘选拔中引入心理资本测评,激励机制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打造心理安全文化,推广员工援助计划 [17] - 行业案例:2024年4月国金证券设立行业首个EAP工作室"心·空间",入选证券业协会文化建设年报实践案例 [18] - 行业层面:制定行业标准与指南,倡导健康工作文化,搭建交流平台如专题调研和关爱日活动 [18][19]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 开发适用于中国证券行业的本土化心理资本测量工具,考虑文化差异和行业特性影响 [20] - 开展长期追踪研究,探究心理资本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动态互动关系及不同职业阶段策略差异 [20] - 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心理资本的新要求,特别是人机协作环境下的独特结构和开发路径 [20] - 探索人工智能在心理资本评估和干预中的应用,开发智能化、个性化心理资本开发平台 [20] - 心理资本所蕴含的要素是人类智能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建议有条件的公司将其上升为公司战略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