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千问恐慌”背后:全球AI价值正在重估
环球时报·2025-11-22 06:45

中国AI大模型产业格局与竞争态势 - 中国AI市场从“百模大战”迈入差异化竞争新阶段,DeepSeek、豆包、Kimi、千问、文心等模型成为国内外媒体常客[1] - 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进入AI to C市场,计划将地图、外卖、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3] - 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都在追求打造“国民级”AI应用,爆发窗口期预计在2026年下半年至2027年中期开启[10] 技术能力与性能表现 - 百度发布原生全模态文心大模型5.0,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3] - 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调用量已突破30万亿,相比今年5月底增长超80%[3] - 中美顶级AI大模型性能差距大幅缩至0.3%,接近抹平[15] - 中国大模型用美国同行10%的算力成本实现其90%甚至95%的性能[16] - 谷歌Gemini 3 Pro模型超越GPT-5.1登顶智力指数榜单,月之暗面Kimi K2 Thinking模型排名第三[18]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拓展 - 千问APP展现出强大办事能力,几秒钟即可完成研究报告并制作成精美PPT[3] - MiniMax的AI视频生成平台“海螺AI”受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欢迎,已帮助创作超3.7亿个视频[7] - 技术焦点集中在“系统2”思维能力的构建,让AI具备逻辑推理、自我反思和纠错能力[17] - 许多AI应用首月用户流失率高达80%-90%,产品需要从“好玩”进化为“有用”[10] 国际化进展与全球影响 - 中国AI模型凭借创新力和成本优势加速“出海”,全球开发者转向中国开源系统[11][13] - 千问累计下载量达3.85亿次,超越Meta的Llama系列(3.46亿次)[13] - 近期发布的新语言模型中超过40%基于千问架构[13] - 风险投资家查马斯·帕里哈皮蒂亚透露合作企业已转而使用月之暗面的Kimi K2模型[12] - 爱彼迎客服助手依赖十余种AI模型,阿里巴巴千问系列占据主导地位[12] 产业发展趋势与战略差异 - 中国企业战略侧重点在于“铺地”,争夺场景渗透率和推理成本[17] - 美国企业战略侧重点在于“封顶”,堆叠算力集群验证缩放定律[17] - 美国主流企业采取闭源策略,中国主流企业多采取开源策略[16] - 中国优势在于丰富的工业与消费场景数据及工程落地能力[17] - 美国优势在于先进GPU集群和顶尖算法科学家[17] 未来发展方向 - 真正的爆发点要等待端侧AI硬件渗透率突破30%[10] - 未来18个月是各类垂直应用残酷的淘汰赛[10] - 中国AI“走出去”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地缘政治经济策略实现[18] - 潜在黄金场景在于东盟、中东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8] - 输出路径应从“单一产品”转向“主权AI”解决方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