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逆袭表现与驱动因素 - 截至2025年11月21日,谷歌成为科技七巨头中涨幅最大的公司,成功从“AI受损股”转变为“AI受益股”[1] - 公司市值一举突破3万亿美元,其AI产品Nano Banana(8月)和Gemini 3(11月)表现惊艳,直追ChatGPT[1] - 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回归是重要驱动因素,他促成了Google Brain和DeepMind的合并,并亲自挽留核心研究员,修改薪酬激励[3][4] - 布林的回归打破了公司内部山头林立的大公司病,以创始人权威和顶级黑客能力直接推进技术[4] - 9月反垄断案尘埃落定,使公司能够将AI深度整合至核心产品,巴菲特建仓的消息也形成助攻[1] 阿里的逆袭表现与驱动因素 - 截至2025年11月21日,公司股价获得82%的涨幅,扭转了连续四年的颓势[1] - 公司市值从2020年约8600亿美元的峰值,跌至2024年最低时的1800多亿美元,仅为峰值的约五分之一[2] - 创始人马云的回归被视为明显信号,带来战略清晰度、决策速度和执行力提升,其现身园区次日股价上涨超过5%[5][6] - 公司推出3800亿元人民币的AI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并推出千问APP,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2][5][6] - 在业务层面,公司特别关注AI发展,推动500亿元补贴投入本地生活服务,并精简合伙人团队从26人至17人[5] 逆袭成功的核心共性 - 两家公司的成功逆袭均依靠战略上重仓押注AI,并在产品上推出重磅应用,从而改变市场预期[6] - 创始人的回归提供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和一言九鼎的威望,这是职业经理人难以具备的[6] - 公司敢于对现有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幅调整组织架构,并投入重金[6] - 在AI颠覆性创新时代,大公司的重生取决于创始人的“再创业”精神与执行力重构[7]
谷歌和阿里,都靠AI实现了逆袭 | 财经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