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强势反攻,“泡沫”疑云被击碎?
格隆汇·2025-11-24 21:42

港股AI科技板块表现 - 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在经历全球AI科技波动后于当日飙涨3.88%,成为涨幅最猛的港股科技指数 [1][2] - 该指数自11月17日以来累计回调2.25%,是同期跌幅最小的港股科技指数,展现出韧性 [2] - 在10月3日至11月21日累计下挫19%期间,跟踪该指数的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获得超50亿元净流入,并连续17日资金净流入 [20] 全球AI产业市场观点分歧 - 市场对AI产业存在“泡沫”疑云,看空观点认为当前AI或接近2000年互联网泡沫,乐观观点则认为可能是踏空者的最后一次上车机会 [2][5] - 分歧焦点集中于公司质量与估值水平,常与2000年纳斯达克崩溃案例对比 [6] - 当前美股AI板块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谷歌推出Gemini 3 Pro等积极进展,以及英伟达卷入“AI融资骗局”传言、软银桥水减仓英伟达等利空 [4] 当前AI龙头公司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对比 - 当前纳指升幅大部分由“M7”贡献,这些公司拥有巨大营收和利润,年收入过千亿美元,利润数百亿美元已成为标配 [7] - “M7”资本开支与经营现金流比例为49%,低于互联网泡沫高点的56%,其资本开支与净利润比例为63%,显著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99% [8] - “M7”整体估值约33倍,明显低于互联网泡沫顶峰的60倍 [9] - 市场理性程度更高,财报不及预期公司如meta当日下跌11%,coreweave下跌16%,能快速消化估值 [10] 中国AI产业发展现状 - 国内AI科技同样处于回调中,但出现积极突破,如阿里千问App公测一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蚂蚁灵光上线6天下载突破200万次 [12] - 国产模型实现突破后,中国科技巨头资本开支从2024年底的-9.5%转正为2025年3月的18%,复刻海外AI巨头路径 [12] - 主要互联网云厂商的AI收入增速从2024年底的11.7%大幅抬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23.2%,进入商业化兑现期 [13][23] - 资本开支增加但与经营现金流比例整体维持在40%左右,财务风险可控 [14] 港股AI公司基本面与估值 - 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成份股包含阿里巴巴、腾讯、网易、京东、百度等超大型科技公司,是“M7”在中国的对标标的 [15] - 该指数前十大重仓股权重合计接近90%(87.59%),AI应用端暴露度更高 [16] - 指数市盈率(TTM)为20.66倍,显著低于美股的33倍,且纵向比过去5年的72%时间低,在同类港股科技指数中估值最低 [18][19] AI技术革命的核心价值与前景 - AI技术渗透广度与深度构成产业最坚实底层需求,生成式AI用两年达到72%普及率,而互联网用了超过10年 [21] - 使用AI的美国员工比例从2023年的21%上升到2025年的40%,几近翻倍;谷歌每月处理的tokens数量从2024年5月的9.7万亿升至2025年10月的1300万亿 [21] - AI产业处于“需求爆发-资本投入-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技术革命带来的“复利”将在未来10-20年陆续释放 [22][24][25] - 中国AI发展具政策驱动特色,“AI+”行动意见、十五五规划、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提供强大动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