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明确自2026年6月起将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2] - 此举标志着个人养老金产品池在原有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类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扩容,并已纳入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 [2] 政策意义与积极信号 - 释放“安全”与“投资”两大信号:以国家信用夯实养老资金安全底座,并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2] - 储蓄国债(电子式)具有零风险加稳定收益的特点,可锁定保值需求,税收递延降低负担,账户直投简化操作 [2] - 有利于引导居民将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储备,为养老金体系注入稳定性 [2] 对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 对投资者:提供安全、稳健、收益有保障的金融产品,丰富投资选择,提高参与个人养老金投资的积极性 [3] - 对养老保险体系:丰富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需求,提升制度覆盖面和吸引力,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3] - 对国债市场:引入个人养老金这类典型长期资金,将为国债市场带来重要长期资金,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 [3] 个人养老金市场现状 - 截至2024年11月末,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已达7279万人 [5] - 市场在售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共926只,其中储蓄类产品466只、基金类产品305只、保险类产品118只、理财类产品37只 [4] - 市场存在“开户热、缴存冷”的困境,开户规模增长但缴存不活跃 [5] 市场困境与破局建议 - “开户热、缴存冷”折射五大矛盾:账户封闭性与流动性需求冲突、产品同质化且风险收益不匹配、税收优惠感知度低、操作复杂与认知不足、市场波动加剧观望情绪 [5] - 破局需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政策端需优化税收阶梯激励、探索账户分层管理如应急提取机制、深化跨部门宣传、打通二、三支柱转换通道 [6] - 公司层面需开展适老化革新,开发目标日期型国债产品,打造一键配置工具与AI养老规划,强化收益透明化披露,构建银行、基金、保险联动的养老生态闭环 [6]
个人养老金产品扩容!专家解读!
中国基金报·2025-11-24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