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迎接电力新周期,光储融合生态构建需规则、技术与场景协同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25 12:13

行业转型核心观点 - 电力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深刻转型,光伏与储能融合发展已从“选择题”升级为“必答题”[1] - “十五五”期间光储行业告别依赖补贴的规模化增长,步入市场化主导的高质量发展周期,竞争从规模比拼转向技术、场景、服务的综合实力较量[2] - 行业规则重构与安全保障成为贯穿发展的核心命题,市场化改革与电力衍生品市场建设是当务之急[2] 市场与规则演变 - 电力市场化改革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成本,基础产品交易市场外需加快电力衍生品市场建设,以管理价格风险避免恶性竞争[2] - 储能需实现三大转变:从政策配储到独立市场主体、从“大型充电宝”到电网支撑工具、从追求规模到重视全生命周期效益[3] - 新型储能从政策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独立运营,高质量、高安全、高经济性成为核心要求[2] 技术发展趋势 - 阳光电源依托“三电融合”设计理念和全栈自研技术体系,在全球落地多个构网型储能项目,如国家电投四川甘孜色达40MW/80MWh项目,助力县城实现7天24小时100%光伏供电试运行[2] - 天合光能通过TOPCon技术+跟踪支架+储能+AI的组合方案提升全生命周期发电量及收益,并布局钙钛矿等下一代技术优化核心指标[3] - 海目星2021年进入光伏行业,将激光技术应用于TOPCon背面图形化与BC电池核心工序,今年核心激光器出货突破1000台[4][5] - 阳光电源推出12.5MWh的PowerTitan3.0 AC智储平台,直流侧能量密度高达570kWh/m²,占地面积减少30%+,并配置465kW大功率组串逆变器[9] 应用场景拓展 - “十五五”期间热点应用场景包括高耗能企业绿电替代、西北新能源外送通道优化、绿色算力中心配套[6] - 光储融合核心是通过构网型变流器技术将光伏与储能整合为“光储发电机”,实现对传统同步发电机的功能替代,度电成本与安全是核心考量[6] - 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光储资源实现与电网灵活互动,成为行业热门方向[7] - 光伏需通过高综合发电量技术破解发电曲线与用电曲线不匹配矛盾,双面率提升与智能跟踪系统可优化效率[6] 安全与运维创新 - 安全是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是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核心信心支撑[3] - 西清能源聚焦储能热失控前的主动监控,通过大数据、物理机理与大模型结合实现安全风险提前预警与故障诊断,系统已覆盖全国近30GWh储能电站[3] - 光储融合核心是“一体化运营”,通过智能化运维与无人化处理技术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系统响应速度[8] 产业生态与新质生产力 - 天合光能28年来35次打破电池组件效率世界纪录,累计申请超7500件专利,牵头成立“7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联合近100家上下游企业[10][11] - 阳光电源申请专利已破1万件,技术创新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9] - 新质生产力转化需要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与场景拓展“三位一体”,核心是“高端、智能、绿色”[10][11] - 设备企业需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产业化解决方案,海目星通过激光焊接技术解决工艺痛点并降低客户耗材成本与能耗[11] - 西清能源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中试筛选适配实际场景的技术方案,气体传感器等产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