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论观点 - 市场出现关于AI行业存在泡沫的讨论,引发美股、A股和港股AI相关成长风格及整体风险资产大幅回调 [1] - 判断是否形成泡沫主要依据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以及投资是否超过需求和自身承担能力 [1] - 目前AI龙头公司已产生可观规模营收,AI投资强度被认为仍较为合理 [1] 大空头对AI泡沫的指控 - 知名投资者迈克尔·伯里指出AI热潮重演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英伟达是此轮泡沫的核心 [2] - 英伟达市值约为4.4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与1999年思科在互联网泡沫中的地位相似 [2] - 本轮AI热潮由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甲骨文等高利润科技巨头主导,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近3万亿美元用于AI算力基建 [2] - 科技巨头高昂的资本支出不可持续,下游应用端产生的实际收入远无法覆盖数据中心建设和芯片采购成本 [3] -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8年全球在AI数据中心和芯片上的总支出将达2.9万亿美元,其中科技巨头提供1.4万亿美元,余下缺口预计通过债务融资填补 [3] 泡沫论的具体论据 - 科技巨头被指控通过延长芯片折旧年限压低折旧费用,虚增利润增速,预计2026年至2028年将使大型科技公司利润虚增1760亿美元 [4] - AI行业投资狂潮与互联网泡沫相似,逻辑从当年的点击率和广告投放转变为如今的算力规模和芯片采购 [3] 英伟达对泡沫论的回应 - 英伟达回应称其战略投资在营收中占比小,在全球资本市场每年筹集约一万亿美元资金中占比微乎其微 [4] - 英伟达强调其GPU因CUDA生态拥有超长使用寿命,六年前的A100芯片至今仍满负荷运行 [5] - 更高的保修成本反映了Blackwell芯片架构的复杂性,但情况已得到恰当核算,坏账费用已计入一般及管理费用 [5] 对AI行业前景的分析 - 判断AI投资是否为泡沫的关键在于AI需求的大小和未来空间,包括降本增效的内生需求和新应用场景的外延需求 [5] - 新应用场景尚未有突破性进展,是美股科技股面临35倍估值顶无法有效突破的根本原因 [5] - AI技术仍蕴含潜能,体现在生产率的提升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短期二级市场波动不影响实体产业投资价值 [6] - 行业结构将走向分化,能将领先模型与多元业务场景深度结合并形成可规模化商业闭环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受益 [6]
“大空头”战英伟达 “AI泡沫”论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