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行业趋势 - 固态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寿命长、快充性能优及宽温域适应性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推动新材料(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和新技术(干法电极)发展,重构电池产业链竞争格局[1] - 行业核心诉求聚焦低成本与高性能化,技术突破方向包括原料选材、结构调控、界面设计、工程化装备及AI赋能[1] - 应用场景覆盖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eVTOL、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潜在市场规模达万亿级[1][22] 2025第四届大会核心信息 - 会议主题为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创新,将于2025年7月3-5日在宁波举办,由DT新材料主办,吉利、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等产业链头部企业支持[1][3] - 设置企业篇与专家篇双论坛,已确认14位顶尖学者参与,包括8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及3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5][6][7][10][11][13] 前沿技术突破 - 电解质材料:邹如强团队开发非晶固态电解质xLi₃N-TaCl₅,使全固态电池在-60℃稳定循环200小时[4];周豪慎团队设计Li₄.2InCl₇.2电解质,实现室温四电子固相转化化学[5] - 高熵材料:吴忠帅团队研制高熵硫化物电解质Li₂₀/₃(GeSiSb)₁/₃S₅I,推动宽温域全固态电池发展[6] - 硅基负极:刘俊昊开发电致热冲击硅纳米线超快速制备技术,解决硅负极体积膨胀问题[14];张贵萍研制360Wh/kg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16] 产业化应用进展 - 材料规模化:杨树斌团队二维材料拓扑转化技术被Nature评价为"推向市场的关键步骤",专利已落地济南三川等企业[13] - 装备工艺:郭孝东研究成果转化建成多套万吨级生产装置[8][9];崔超婕开发流化床直接制备微米级多孔炭技术,解决酚醛树脂活化难题[15] - 柔性电池:王兵杰研发纤维锂离子电池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发展[15] 产业链参与方 - 主机厂:吉利循环制造中心、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参与支持[3] - 配套企业:天能控股、维科电池、远东电池等电池制造商深度介入[3] - 学术机构:北京大学、中科院等12所高校研究团队带来最新成果[4][5][6][10][11][12][13][14][15]
第2波嘉宾剧透!2025固态电池+硅基负极大会(7.3-5日 宁波)
DT新材料·2025-05-21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