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趋势:技术人才转向制造业 - 顶级技术专家正从互联网和AI软件领域转向制造业创业 例如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成立智元机器人一年内获5次融资 最高单轮超6亿元 比亚迪参与投资[1] -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获得10亿美元融资 创大模型融资纪录 但预测大模型突破将更多发生在工业领域而非消费端[1] - 英伟达CEO黄仁勋以3200万美元领投机器人公司 旨在用AI和机器人技术建造下一代工厂[1] 市场前景:智能工厂增长潜力 - 2023年全球智能工厂市场规模达3231.3亿美元 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5142.9亿美元(约37204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显著[1] - 传统生产体系已滞后 福特流水线已有110年历史 工业机械臂技术自1954年未突破 现有体系无法满足具身智能生产需求[1] 代表企业:思谋科技发展路径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贾佳亚2019年创立思谋科技 专注智能制造 其质检传感器出货量达10万台 服务3C 芯片 汽车 新能源等行业巨头[2][3] - 技术方案使检测效率与准确率较人工提升百千倍 产品以软硬一体方式交付 实现开箱即用[3] - 18个月内完成四轮融资 最快晋级独角兽 2021年6月获IDG资本 红杉中国 联想创投等联合投资2亿美元[3] 技术演进:AI在工业的应用发展 - 技术路径经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三阶段 深度学习已替代传统机器学习[3] - 2023年11月发布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IndustryGPT 突破机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局限 实现理解能力跃升[4] - 多模态模型Mini-Gemini参数规模达2B至34B 性能对标Google Gemini Pro和GPT-4V 已全面开源[7] 技术路线:机械臂与机器人之争 - 马斯克在特斯拉超级工厂曾因过度自动化导致产能陷阱 后调整机械臂使用提升效率[5][6] - 贾佳亚主张机械臂优于人形机器人 因工厂核心需求是稳定性而非工具先进性 机械臂已有三四十年技术积累[6] - 新设备融入工厂体系需10年周期 涉及模块对接 通讯协议和数据保密等挑战[6] 生产愿景:未来工厂形态 - 终极目标实现无人化生产 人类退出生产一线转向决策管理角色[1][6] - 工厂将适应机器生产环境 可能具备无光线 无氧 无人类痕迹的特征 设备自主运转[6] - 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是实现社会其他领域自动化的前提[6] 行业生态:AI学术与产业联动 - 贾佳亚保持香港中文大学教职 其创建的DV Lab分为NLP和多模态两个研究方向[7] - 培养多名行业领军人物 包括商汤CEO徐立和思谋CEO沈小勇[7] - 学术研究强调"以有用为核心" 论文需解决实际问题[7]
最聪明的一批人,抢4万亿改造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