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驾驶系列报告(一):华为智能驾驶方案简剖
华金证券·2024-06-26 20: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A(首次)[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华为 ADS 智驾方案坚持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行业降本压力下硬件配置从超配转向贴合实际需求,带动整体硬件成本下降,单车传感器数量和车侧算力均减少,或探索“Max + Pro”双版本智驾硬件配置方案 [2] - 算法架构从 2021 年的 ADS 1.0 到 2023 年的 ADS 2.0 再到今年 4 月的 3.0 版本持续迭代,障碍物识别、车道识别及路径规划能力提升,3.0 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和感知 + 决策分层的 GOD + PDP 架构 [2] - 智驾生态逐步扩大,华为与五大车企深度合作,三大合作模式下终端车企“朋友圈”开拓中,ADS 高阶包销售规模超 30 亿元,车 BU 接近盈亏平衡,华为积极参与国内智驾标准建立,有望引领产业发展,推荐关注华为合作智驾车型相关供应链机遇 [2] 历史迭代:从 ADS1.0 到 ADS3.0,坚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最新版本为 2024 年 4 月的华为乾崑 ADS 3.0,预计在享界 S9 首发搭载,此前 1.0 和 2.0 版本分别于 2021 年和 2023 年发布,ADS 3.0 在软件架构及功能上升级 [6] - 从 1.0 到 3.0 配置方案均为多传感器融合,软件架构从 BEV 到 BEV + GOD 再到 GOD 大网 + PDP,核心智驾功能覆盖范围扩大,智驾级别为 L1 到 L2,搭载车型不断增加 [7] 硬件配置:化繁为简,传感器用量趋于减少 激光雷达 - 数量减少是硬件总成本降低核心原因,从 ADS1.0 的 3 个减至 ADS2.0 和 3.0 的 1 个,虽用量减少但硬件升级,从 96 线到 126 线或 192 线,分辨率和刷新频率提升 [16] - 国内激光雷达竞争格局变化,国产厂商市占率超 97%,预计 2024 年搭载量达百万级别,今年 Q1 速腾聚创市场份额过半 [20] 毫米波雷达 - 用量下降,ADS1.0 到 ADS2.0 从 6 个减至 3 个,华为推出自研 4D 毫米波雷达有望搭载享界 S9,其新增高度信息,可成像,探测距离、垂直视野和距离精度提升 [23] - 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以外资厂商为主,角雷达国产化进展优,华为、福瑞泰克、森思泰克角雷达有一定份额 [24] 摄像头 - 从多目转向双目,与行业主流趋势一致,ADS1.0 到 ADS2.0 前向摄像头从 4 个减至 2 个,前视方案成本降低 [27] 车载算力 - 车侧算力从超配转向贴合实际需求,从 ADS1.0 的 400TOPS 降至 ADS2.0 的 200TOPS,避免算力冗余带来的功耗和里程问题 [29] - 华为在智界 S7 探索“Max + Pro”双版本方案模式,行业部分主流智驾厂商也有类似方案 [31] 硬件方案变化的可能探讨:激光雷达 VS 毫米波雷达 4D 毫米波雷达 - 性能逐步向激光雷达靠近,具备成像功能,增加高度探测信息,提高静态物体识别能力,成本低且抗干扰能力强,主流厂商纷纷布局 [35] 激光雷达 - 价格随规模放量和原材料价格下降而下降,产品迭代速度快,成像能力强,业内厂商对其降本信心高 [36] 两者对比 - 目前激光雷达是主流方案,4D 毫米波雷达处于小规模试用阶段,其融合算法待发展,整体体量小 [38] 算法架构:从人工标注到自主决策,由有图转向无图 “识物” - ADS1.0 采用 BEV + Transformer 算法,需人工标注目标,存在“长尾效应” [40] - ADS2.0 和 3.0 从 BEV 走向 GOD,GOD 算法将世界划分为小立方体判断是否被占用,对异形障碍物识别表现强,3.0 仅保留 GOD 算法 [43] “识路” - 从有图到无图转变,高精地图更新慢、新城渗透速度慢,无图方案城市泛化速度快,华为 ADS2.0 实现多地城区 NCA 落地和全量推送 [44] - ADS1.0 通过高精地图实现车道识别,ADS2.0 转向 RCR 算法生成自身“高精地图”结合导航地图规划路径,3.0 进一步更新为 PDP [45] 华为智驾生态持续做大,有望继续引领我国产业发展 合作模式与车企 - 华为与终端车厂合作模式有零部件供应、HI 模式、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已与十余家车企建立合作关系 [48] 销售与盈利 - ADS2.0 高阶包已实现销售规模约 34.21 亿元,车 BU 接近盈亏平衡,预计 2024 年年底采用华为智驾的汽车达 50 万辆 [50][51] 标准制定 - 华为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涵盖自动驾驶网络、车辆定位、智能驾驶 L3、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促进产业共识形成和标准体系成熟 [53] 供应链 - 终端车企合作有三大模式、五大车企,不同模式对应不同车企和车型 [54][55] - 计算 SoC 主控芯片华为自研,供应链多为海外厂商 [56] - 传感器方面,激光雷达零件外企主供,通过哈勃布局国产替代;毫米波雷达芯片供应海外主导;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国内技术成熟 [64][66][67] - 华为合作车型还有其他零部件供应商,涉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多个领域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