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本的生育能力:请多生孩子(英)2024
IMF·2024-07-15 17:50

报告核心观点 - 日本生育率在过去三十年下降 提高生育率是政府关键政策优先事项 提供0 - 2岁儿童保育设施是支持生育率最成功措施 提供更强陪产假激励可减轻母亲育儿负担 现金转移对支持生育率效果有限 [5][13] 各部分总结 A. 引言 - 日本生育率自1990年代下降 过去十年稳定在低水平 2022年降至约1.26 低于G7部分经济体但高于东亚其他发达经济体 原因包括晚婚少婚、家务性别差距大、女性非正规就业普遍等 [14] - 过去十年保育设施增加有助于稳定生育率 支持生育可提升日本增长潜力 减轻公共支出压力 [15] - 当局宣布提高生育率举措 2023年制定“儿童未来战略” 计划到2028财年每年增加3.6万亿日元(约GDP 0.6%)儿童相关支出 2030年代初将儿童局预算翻倍 还包括促进共同育儿和加强育儿家庭支持等 [15] - 实证和理论文献表明 降低母亲育儿教育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政策对生育率影响最积极 提供优质保育服务对维持高生育率不可或缺 女性劳动参与增加对生育率有负面影响 日本男女工资差距缩小、教育成本降低和保育设施增加与生育率提高相关 [16][17] - 本文通过跨国回归分析和案例研究考察生育率驱动因素 提供0 - 2岁儿童保育设施和加强陪产假激励可支持生育率 现金转移对提高生育率影响不大 [18] B. 典型事实 - 日本人结婚更晚或单身 过去三十年男女初婚平均年龄上升 已婚夫妇平均子女数相对稳定 初育女性平均年龄较高 晚婚晚育导致生育率下降 [19] - 过去十年保育设施数量增加63% 等待入托儿童减少87% 2023年使用率52% 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保育设施扩张有效 自2005年以来使总生育率提高0.1 [21] - 日本育儿假制度慷慨 但陪产假使用率低 2022年平均使用不到6周 25.9%父亲因公司氛围或缺乏理解而不休假 [23] - 日本男女家务性别差距大 女性从事的无偿工作是男性五倍多 男性从事的有偿工作是女性166% 约一半少生孩子女性归因于工作难管理、育儿负担大或丈夫不支持 [24] - 非正规就业女性生育后薪资减少、职业机会少 非正规就业女性重返工作率38% 远低于正规就业女性79% 正规就业母亲更倾向多生孩子 [25] - 跨国数据显示现金转移与生育率无明显关联 先前研究结果不一 即使有积极关系 影响也有限 保育设施支出对生育率影响是现金转移五倍 [27] Box 1. 瑞典和德国:儿童相关政策案例研究 - 挪威和瑞典引入“爸爸配额”政策 即部分带薪育儿假为父亲预留 挪威陪产假使用率从4%升至90%以上 瑞典接近90% [28] - 德国生育率过去二十年上升 2000年代初升级儿童政策 2004年和2007年通过法案扩大保育设施 2013年起父母可申请孩子1岁起的机构保育 费用依收入补贴 3 - 6岁儿童超90%部分时间在幼儿园 0 - 2岁保育仍供不应求 [29] - 德国采用北欧国家育儿假模式 2007年引入类似瑞典“爸爸配额”制度 2015年实施灵活育儿假制度 过去十年生育率适度上升 政策改革有助于高学历女性晚育 [30] C. 数据和方法 - 构建42个经合组织国家面板数据集分析生育率驱动因素 控制国家生育率线性和二次趋势 线性回归证实部分政策与生育率正相关 [31] - 识别成功政策存在内生性问题 常见方法是利用自然实验 但跨国比较难解释 本研究采用新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 提高外部有效性 [32] - 依据理论研究提出两个假设 利用GDP增长外生变化寻找降低生育率周期性的政策 认为这些政策能提高生育率 [34] - 基线回归将生育率一年后增长与实际GDP增长、人均GDP等变量关联 [35] D. 实证结果 - 生育率增长与GDP增长滞后呈顺周期关系 这种关系随国家GDP水平上升而减弱 [36] - 成功的生育政策应降低生育率周期性 引入政策及其与GDP增长的交互项 成功政策交互项系数应为负 但因数据有限 部分系数有偏差 不能据此判断政策有效性 [38] - 对经合组织国家子样本的多次回归显示 只有学前儿童保育入学率能成功提高生育率 现金福利对生育率无显著影响 部分变量数据集短 系数不显著可能是数据问题 [40] E. 政策影响 - 持续经济增长对支持生育至关重要 生育率增长与GDP增长顺周期 当局应做好宏观经济管理 [43] - 进一步扩大婴儿保育设施可提高日本生育率 0 - 2岁儿童等待入托人数仍较多 保育设施扩张瓶颈是幼师短缺 幼师平均工资低 应解决人员短缺问题 吸引外国工人可补充支持 [44] - 政策应促进父亲参与家庭和育儿 现有“爸爸妈妈育儿假加”计划对父亲激励有限 可引入“爸爸配额”制度 如瑞典和挪威 激励父亲休更长陪产假 [45][46] - 进一步推进工作方式改革 如远程办公和灵活工时安排 可支持生育和育儿 有助于女性灵活工作 男性分担家务 [47] - 进一步进行劳动力市场改革 减少劳动力市场二元性 政府虽提高了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但性别差距仍大 大量女性是非正规和非职业轨道工人 正规就业女性更易重返工作 更愿意多生孩子 改革有助于女性职业发展和提高生育率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