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税体制改革专题报告(一):以史为鉴,财政体制改革的逻辑及方向
财信证券·2024-07-18 08:30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大变革,分别为财政包干制、分税制以及基于分税制的深化改革。[3][4] 2. 财政包干制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中央财力受限、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3] 3. 分税制改革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但也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和财政自主性。[73][76][77] 4. 在分税制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深化改革,明确了央地事权的划分,推动了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财政制度框架的构建。[88][89][94][95] 5. 下一步改革可能在"收入集权、支出分权"的框架下,进一步优化财政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点,以保障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119] 报告分类总结 改革开放前的财政体制 1. 建国初期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103] 2. 1957年开始扩大地方财政权限,财权逐步向地方下放。[104] 3. 60-70年代中央财政收支结构呈"收入分权、支出集权"的特点。[107][109] 财政包干制改革 1. 财政包干制旨在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缓解中央赤字压力。[46] 2. 财政包干制下,地方财政收入大幅提高,但中央财政收入占比持续下降。[52][53][54][55] 3. 财政包干制存在中央财力受限、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56] 分税制改革 1. 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62] 2. 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的划分,并建立了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62][63] 3. 分税制改革大幅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但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和财政自主性。[73][76][77] 分税制后的深化改革 1. 分税制改革具有较强的过渡性,央地事权划分仍需进一步优化。[82][86] 2.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成为重点。[88][89][90] 3.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优化央地财政关系是核心任务。[94][95][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