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因子与模型的详细总结: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期限结构 - 构建思路:通过商品期货近月与次近月合约的价格差异反映市场期限结构特征[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log(Pi,Front)−log(Pi,2) 其中,Pi,Front为品种i的近月合约收盘价,Pi,2为次近月合约收盘价[35] 2. 因子名称:对冲压力 - 构建思路:基于持仓变化与成交量的比率衡量市场对冲压力[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TVi,tΔOIi,t ΔOIi,t为品种i过去20个交易日的持仓变化量,TVi,t为同期成交量[35] 3. 因子名称:横截面动量 - 构建思路:捕捉商品期货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趋势[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Ri,t−5 Ri,t−5为品种i主连合约前5个交易日的累积收益[35] 4. 因子名称:波动率 - 构建思路:衡量商品期货的历史价格波动[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σi,t2 σi,t2为品种i主力合约过去250个交易日收益率的方差[35] 5. 因子名称:价值 - 构建思路:通过长期价格均值与当前价格的比值评估商品估值[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log(Pi,tMA(Pi,t,750)) MA(Pi,t,750)为品种i过去750个交易日的日均收盘价[35] 6. 因子名称:流动性 - 构建思路:结合成交额与收益率衡量市场流动性[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D1∑d=t−D+1t∣Ri,d∣TV_avgi,d TV_avgi,d为日成交额,Ri,d为日收益率,D=20个交易日[35] 7. 因子名称:偏度 - 构建思路:统计收益分布的非对称性[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Skew(Ri,t−D:t) 计算品种i过去250个交易日收益的偏度[35] 8. 因子名称:基差动量 - 构建思路:反映近月与次近月合约收益差异的累积效应[35] - 具体构建过程: 因子值=∏k=t−D+1t(1+Ri,Front,k)−∏k=t−D+1t(1+Ri,2,k) Ri,Front,k和Ri,2,k分别为近月与次近合约日收益,D=20[35] --- 因子回测效果 (注:研报未提供具体因子测试结果,仅展示商品因子本周收益表现) - 期限结构因子:本周收益未披露,今年以来表现未披露[14] - 对冲压力因子:本周涨幅显著(具体数值未披露)[10] - 波动率因子:本周跌幅显著[10] - 流动性因子:本周跌幅显著[10] --- 其他说明 1. 模型部分:研报未提及具体量化模型,仅描述策略表现(如量化CTA、市场中性等)[16][17] 2. 因子评价:研报未对因子进行定性评价,仅描述其收益表现[10][14] (注:引用文档范围包括[10][14][16][17][35],覆盖因子定义、市场表现及策略分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