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制品行业跟踪报告:血制品2024H1综述,血制品行业稳健增长,行业整合加速
万联证券·2024-09-09 20: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H1血制品赛道上市公司财报业绩和采浆量稳健增长,上市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方式扩大浆站资源,血制品行业整合加速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血制品股价复盘 - 近一年(2023年9月7日至2024年9月6日),血液制品(申万)上涨10.65%,跑赢医药生物(申万)30.05个百分点,跑赢沪深300指数24.67个百分点 [7] - 国内6家血制品上市公司多数时间跑赢沪深300指数,绝对涨幅从高到低依次为派林生物(+50.17%)、天坛生物(+32.35%)、博雅生物(+27.96%)、上海莱士(+14.88%)、博晖创新(+8.31%)和卫光生物(-8.49%) [9] 血制品2024H1业绩综述 - 2024Q2,营业总收入同比环比均增长的有派林、上海莱士、卫光、天坛;归母净利润同比环比均增长的有派林、卫光、博雅、天坛;2024H1,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的有派林、上海莱士、卫光、天坛;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派林、上海莱士、卫光、博晖、天坛 [13] - 2024年上半年披露采浆量和同比增速情况的公司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派林生物上半年采浆量700吨(+27.27%),天坛生物上半年采浆量1294吨(+15.02%),博雅生物上半年采浆量215.38吨(+14.63%),博晖创新上半年采浆量211.28吨,略超2023年全年采浆量水平的一半 [14] - 除派林生物收入增长超预期,其他多数公司血制品业务整体收入实现个位数增长 [14] - 多数公司血制品业务毛利率实现同比增长 [15] - 人血白蛋白多数公司收入实现同比增长,聚焦国产品种的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和博晖创新的人血白蛋白收入实现个位数增长,进口和国产白蛋白双轮驱动的上海莱士实现18.38%的增长,天坛生物人血白蛋白收入负增长;静丙收入负增长的公司数量较多,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分别实现21.97%和4.06%的正增长,上海莱士、博雅生物和博晖创新均呈双位数同比减少 [17] 血制品上市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扩大浆站资源 - 政府在血液制品企业准入上设置高门槛,监管政策严格,自2001年起国家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按企业集团合并计算后户数约17家,近年血制品行业整合加速,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业务体量,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19] - 2024年有两例收购案例,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香港),绿十字(中国)专注血液制品研发、生产、销售,拥有6个品种16个品规,现有4个浆站,2023年采浆量104吨,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13%,在凝血产品领域有优势;天坛生物收购中原瑞德,中原瑞德拥有13个产品文号,主要在产产品为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湖北省设置有5家浆站,2023年共采集血浆112.37吨 [20][22] 未上市血制品生产企业梳理 - 根据血制品批签发数据,人血白蛋白和静丙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统计的7个血制品品种中,山东泰邦有7个品种的批签发记录,四川远大蜀阳有6个品种的批签发记录,贵州泰邦、南岳生物和山西康宝有4个品种的批签发记录,新疆德源有2个品种的批签发记录,广东丹霞有1个品种的批签发记录 [23] 投资建议 - 政策端,血制品赛道准入壁垒高,集中度有望提升,国家有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我国血液制品企业大多规模小、产品品种少,行业集中度不高,超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未来集中度有望通过合并进一步提升 [3][26] - 需求端,老龄人口数量增长,一线城市老龄人口增多,术后或免疫力低需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增加,带来市场扩容,我国血液制品人均消耗与国际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 [3][26] - 供给端,我国过去几年浆站数量和采浆量稳步增长,部分省份推出浆站建设规划,上市公司血制品赛道核心竞争力为获浆资源能力,央国企背景有助于提升获浆资源能力,长期看研发实力决定企业收益能力,工艺提升和新产品开发有利吨浆利润提升,推荐关注天坛生物、博雅生物、派林生物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