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航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 1. 军事需求打开日本航空制造产业的起点 [6][7][8]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航空工业发展迅速,日本也开始学习研发技术和积累制造经验 - 二战期间,日本航空工业产能达到世界第五,生产了著名的"零式"战斗机等机型 2. 战后日本民机以中型运输机作为自研机型突破口,产业曲折中发展 [9][10] - 日本选择中型运输机YS-11作为自行研制飞机的突破口 - YS-11在国际市场竞争失利后,日本民机产业开始转向国际合作 3. 国际合作加快日本民航制造能力提升 [11][12][13][14][15] - 日本企业参与波音767、777、787等项目,承担大量零部件生产 - 在发动机、航电系统等领域与国际巨头合作,逐步提升制造能力 4. 再次尝试自研民用整机,MRJ应运而生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 2002年日本政府提出"环境适应型高性能小型航空机"开发计划,三菱重工承接MRJ项目 - MRJ项目历经多次延期,最终于2020年5月宣布终止 支线客机需求占比下滑,MRJ误判客机市场发展趋势 1. 支线客机占比下降,单通道客机主导交付市场 [30][31][32][33][34] - 支线客机需求受低成本航司和"基本航空服务"计划挤压而下降 - 单通道客机需求持续增长,占整体客机交付量的比重不断提升 2. 民航客机设计载客量向大型化靠拢 [35][36][37][38][39][40][41][42][43][44] - 波音、空客等主流制造商不断推出载客量更大的新机型 - 支线客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MRJ难以与之抗衡 经济下滑限制日本航空制造业发展,人口集中新干线挤占支线航空市场 1. 经济低迷抑制市场需求,限制航空高端制造产业发展 [50][51][52]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制造业发展受到限制 2. 人口密集,新干线铁路发达,支线客机市场有限 [53][54] -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新干线铁路发达,不利于支线航空发展 MRJ项目失败的原因 1. 发动机导入进度受阻,产品竞争力遭同行超越 [56][57] - MRJ采用的普惠GTF发动机存在交付延迟和故障问题 - 竞争对手产品性能不断提升,MRJ优势逐渐丧失 2. 气动设计缺乏基础设施验证,逐渐落后于主流客机 [58] - 日本在气动设计方面基础较弱,无法有效验证MRJ的气动性能 3. 航电系统依赖欧美,屡次延迟交付 [59][60] - MRJ关键航电系统依赖欧美供应商,交付不及时导致项目延期 4. 复合材料难以实现,飞机设计多次修改 [61] - MRJ原计划大量使用碳纤维材料,但最终未能实现 5. 研发费用不断上涨,盈亏平衡点遥遥无期 [62][63] - MRJ项目研发成本不断增加,盈亏平衡点难以实现 6. FAA认证是导致项目拖延的主要原因 [64][65][66][67][68][69][70][71][72] - MRJ需要获得FAA认证才能进入美国市场,认证过程复杂漫长 日本MRJ项目对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启示 1. 目标市场的选取以及型号设计的前瞻性至关重要 [73][74][75][76][77][78][79][80] - 我国商用飞机具备领先优势,在型号设计、性能指标等方面优于竞争对手 - 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趋势,做好前瞻性研判 2. 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和适航认证体系是保证交付进度的重要前提 [81][82][83] - 日本MRJ项目供应链依赖欧美,导致交付进度受阻 - 我国商飞公司在供应链和适航认证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国防军工海外研究启示录2024:日本国产商用飞机往事
兴业证券·2024-09-22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