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驾驶系列报告(四):智驾时代来临,国产汽车零部件厂商准备几何?
华金证券·2024-10-09 18:00

行业投资评级 - 汽车行业评级为“领先大市-A”(维持)[1] 核心观点 - 智能汽车车身架构分为感知、决策控制、执行及通信四大板块,国产零部件供应商在感知系统已取得较强话语权,决策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领域也具备一定竞争力[2] - 感知系统中,激光雷达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摄像头模组国产化率过半,毫米波雷达角雷达国产化率达到30%以上[2] - 决策控制系统中,智驾域控及座舱域控国产化率均超过40%,但核心芯片仍由海外厂商主导[2] - 执行系统中,线控底盘为未来发展趋势,线控制动系统国产化率达到30%以上[2] - 通信系统中,车内通信相关芯片国产化率极低,对外通信通过TBOX,国产厂商已取得一定竞争力[2] 感知系统 - 感知系统硬件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2017-2023年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从157亿元增长至354亿元,CAGR为14.48%[5] - 激光雷达市场由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图达通四家主导,2023年装车量接近55万台,同比增速超300%[7] - 毫米波雷达2022年乘用车前装总量达到1793万颗,2024H1搭载量达到1128.49万颗,同比增长19.25%[17] - 摄像头2023年国内乘用车搭载量达到6795万颗,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亿颗[27] 决策控制系统 - 2023年我国自动驾驶域控渗透率不到10%,2024年1-7月累计标配智驾域控达到146.80万套[38] - 国产厂商在智驾域控市场份额过半,2024年1-7月德赛西威、华为等国产厂商占据7席,合计份额达到56.3%[38] - 智驾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到171.36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925.68亿元,2025-2030年CAGR为40.12%[44] 执行系统 - 线控底盘为未来发展趋势,线控制动系统国产化率达到30%以上,伯特利、利氪科技等厂商已在线控制动市场取得一定地位[2] 通信系统 - 车内通信相关芯片国产化率极低,CAN芯片以芯力特为代表,以太网芯片以景略半导体、裕太微为代表的厂商相对领先[2] - 对外通信主要通过TBOX,东软集团、华为、联友等国产厂商已取得一定竞争力[2] 智能座舱 - 2023年我国前装交付座舱域控347.6万套,搭载率为16.5%,2024Q1搭载率提升至21.5%[57] - 座舱域控芯片市场规模2023年约为2.67亿美元,高通占据绝对主导,市场份额过半[65] - 华为麒麟系列座舱芯片已搭载于问界M5、问界M9、阿维塔11等车型[68] 主要公司 - 速腾聚创:2024H1激光雷达交付量23.55万颗,市场份额40.3%,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吉利、上汽等[9] - 禾赛科技:2023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份额达到37%,L4级激光雷达市场占据74%的份额[13] - 华为:激光雷达2023年装机量6.49万套,2024H1装机量14.39万套,市占率24.6%[15] - 德赛西威:2023年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收入44.85亿元,同比增长74.43%,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收入158.02亿元,同比增长34.42%[41] - 地平线:2023年收入15.52亿元,同比增长71.32%,智驾芯片“征程5”算力128TOPS,适用于L4级智驾[53] - 芯擎科技:国内首款7nm座舱芯片“龍鷹一号”2022年底量产,出货量已突破40万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