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住建部新闻发布会点评:加力保障供给侧,温和呵护需求侧
华金证券·2024-10-17 20:34
需求侧政策 - 货币化安置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新增实施100万套,重点支持地级以上城市,力度较2015年明显减弱 [1][2] - 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普宅和非普宅标准,降低公积金利率、首付比例、存量贷款利率和税费负担,旨在减缓需求下行斜率而非刺激泡沫 [1][2] - 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人口结构失衡、城镇化区域结构倾斜、需求透支等中长期问题,东南沿海和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大幅上行,居民房价压力较大 [1][2] - 2015年货币化棚改期间,央行投放基础货币4.1万亿,占2016年总基础货币规模的13.3%,而本次货币化安置未伴随大规模基础货币投放 [1][2] 供给侧政策 - 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4万亿保障"应进尽进"、"应贷尽贷"和"能早尽早",推动管理规范、融资便捷,提升房屋建成进度 [1][5] - 专项债收储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推进"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化建设,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为房企提供流动性 [1][5][8] - 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人民银行加大专项再贷款力度,保障房再贷款比例从60%提高到100% [8] 政策意图与市场预期 - 政策核心在于防范房地产市场向金融性系统风险的更大规模传导,而非刺激新一轮泡沫 [1][4] - 一线城市对周边城市购房需求形成"虹吸效应",房价具备上涨空间,但北京、上海、深圳仍坚持因城施策,体现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意图 [1][4] - 房地产市场"L"型底部预计将于2025年左右到来,需求侧政策刺激新增需求有限,政策不欲见到新一轮地产泡沫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