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本轮政策转向特点为问题导向,金融政策全面积极,财政政策处于动态博弈,预计政策观察窗口期长,防风险是政策底层逻辑[1] - 增量财政政策可期,需关注政策投向领域和落实机制[1] - 风险偏好提升明确,资本市场活跃性有望延续[1] - 银行受益于化债带来的扩表动能增强和资产质量改善[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轮政策转向的特点 - 总体评价方向明确,投向领域体现问题导向式政策思路,本次增量政策规模符合预期,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4] - 财政政策处于动态博弈,预计政策观察窗口期长,其投向和力度动态可调整,取决于多种因素动态平衡,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两会是重要观察节点[4] - 金融政策全面积极、力度大,各类金融政策工具推进落地快,面临内外部约束压力小,要起政策先行军作用,将维持全面积极态度[5] - 财政关注领域明确,防风险是政策底层逻辑,政策关注领域优先级依次为地方政府债务、新质生产力、房地产和消费民生,化债可缓解地方政府压力,腾挪资源促进经济发展[5] 未来政策展望及对资本市场影响 政策展望 - 增量财政政策可期,财政政策发力是经济企稳必要条件,其规模和力度体现决策层决心[6][7] - 关注政策投向领域,政策转向和化债政策明朗后,财政政策在新质生产力、房地产、消费民生等领域发力值得期待,需关注动态博弈对投向的影响[7] - 关注政策落实机制,财政政策推进面临约束多,化债、地产、消费民生等领域落实机制和堵点打通值得关注[7] 资本市场展望 - 短期风险偏好提升明确,财政政策动态博弈形成预期引导,金融政策积极,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与扩内需促消费形成正向循环,活跃性有望延续[8] - 中长期财政政策的力度、投向和落实机制决定经济修复斜率与持续性,以及资本市场上行时间和空间[8] 本轮化债政策梳理及其对银行的影响 化债政策梳理 - 规模力度较大,直接间接共涉及12万亿,包括6万亿债务限额置换、五年每年8000亿专项债券化债、2万亿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按原合同偿还,2028年前地方隐性债务消化压力大减[9] - 政府负债率低,加杠杆有空间,化债压实地方政府责任方向未变,可继续期待中央加杠杆方向[10] 对银行的影响 - 规模上资产扩张动能受益于风险权重下降节约资本和地方政府压力减轻后发展活力增强,2024 - 2028年10万亿资产置换可节约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8136亿元[11] - 息差影响节奏平稳、总体可控,2024 - 2028年对息差累计负向影响14.7bp,分别为4.6bp、4.2bp、3.9bp、1.0bp和1.0bp[12] - 资产质量预期显著改善,节约信用成本,拨备释放支撑利润,10万亿资产置换可节约信用成本3270亿元,对2024 - 2026年行业利润每年支撑3.9%、2027 - 2028年每年支撑1.1%[12] 投资建议 - 目前市场偏好提升、未来经济预期有分歧,推荐有化债收益、基本面确定性大且估值便宜的优质城农商行,如江苏银行、渝农商行、沪农商行、齐鲁银行、常熟银行[15] - 若经济预期持续提升,推荐银行中的核心资产,如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15] - 经济弱复苏、化债受益的高股息率品种,推荐大型银行,如农行、中行、邮储、工行、建行、交行等[15]
银行解读人大常委会增量政策:本轮政策转向的特点:动态财政,积极货币
中泰证券·2024-11-11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