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XO行业2024Q3数据跟踪:CXO行业收入逐季回升,行业长期看好
西南证券·2024-11-25 21:0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长期看好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宏观维度:地缘博弈落地,板块悲观预期修复在即。美联储年内两次降息,生物医药一级投融资环境或将向好,市场流动性预期恢复,创新药产业链将产生估值修复机会;头部CXO新冠商业化订单已消化完全,地缘博弈有待落地;板块估值回落至历史底部,个股估值仍呈现分化 [3] - 行业维度:全球医药研发投入稳健增长,CXO行业景气度仍有波动。预计2021-2028年全球医药研发仍将以2.6%的增速稳步增长;2022年起资本市场趋于冷静,海外和国内一级市场投融资活动强度仍在波动。创新药研发景气度静待修复 [3] - 企业维度:CXO行业收入逐季回升,但利润整体仍有承压。CXO板块共选取20家公司,20家CXO代表企业Q1-Q3收入628亿元(-8%),在2023高基数下增速仍在放缓;归母净利润106.83亿元(-33.9%);扣非净利润总额为约99.8亿元(-32.1%)。2024Q1-3收入逐季回升,但利润整体仍有承压 [3] - 未来展望:短期维度:商业化订单持续消化,CDMO表观业绩承压;海外成熟CXO临床管线稳步推进,临床前需求仍有待修复。中期维度:多肽类药物商业化在即,GLP-1产业链乘风起航;国内企业小分子CDMO业务更为成熟,生物药CDMO仍在成长期。长期维度:AI技术在新药研发各阶段、多疾病领域广泛应用;CGT等新兴业务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订单获取+R端建设决定核心竞争力 [3] 宏观维度 - 美联储年内两次降息,生物医药一级投融资环境或将向好,创新药产业链将产生估值修复机会 [7] - 头部CXO企业新冠商业化订单基本消化,地缘博弈落地 [8] - CXO板块估值有所提升,个股估值仍处于分化 [14][15] 行业维度 - 全球医药生物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医药研发造成较大冲击,研发投入增速降至1%;2011年开始增速逐步企稳回升,根据Evaluate Pharma统计,2021年全球医药研发投入同比增速接近14.6%。从绝对值来看,全球医药研发投入从2014年的144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238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7.3%,预计2022-2028年全球医药研发仍将以2.6%的增速稳步增长 [17] - 海外医药生物PEVC融资活动强度持续回暖。从一级市场看,海外医药生物PEVC融资2023年以来持续向好,2024Q3投融资总额为1483.7亿元(-7.3%),融资事件总数为614件(-19.3%)。2024年7-9月份,投融资总额分别为486.8亿元(-16.2%)、299.5亿元(-29.5%)、697.4亿元(+17.1%),融资事件总数分别为224件(-7.8%)、177件(-21%)、213件(+20.3%) [27] - 国内一级市场医疗健康投融资活动强度仍在波动。2024Q3投融资总额为76.7亿元(-74.4%),融资事件总数为97件(-65.8%)。2024年7-9月份,投融资总额分别为35.2亿元(-74.9%)、20.6亿元(-75.5%)、20.8亿元(-72.2%),融资事件总数分别为40件(-63%)、30件(-69.4%)、27件(-65.4%) [31] - 美国创新药IND和NDA数量略有提升。据FDA数据统计,2020年美国IND数量创历史新高,为2182个(同比+30%),此后数量略有下降,2023年新增1724个,同比-7.6%。我们认为主要由药企研发投入略有放缓、部分同质化靶点临床开发收紧等因素所致;2015-2021年间美国创新药NDA/BLA数量在100~150个波动,2022年新增数量略有下降(119个,-4.8%),我们认为主要由创新药物审评机制趋于严格、疫情影响下药物审批及临床试验进度放缓等因素所致;2023年新增NDA/BLA数量148个(+24.4%),获批数量持续提升 [36] - 我国创新药IND和NDA数量稳健增长,创新需求仍将持续。2019年后我国创新药IND数量稳步提升,从2020年的811个增至2021年的1245个(同比+53.5%);创新药NDA数量2019年起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157个增至2021年的182个(同比+15.9%),国产生物创新药进入上市收获期。2023年我国创新药新增IND数量1561个(+26.6%)、新增NDA数量257个(+61.6%),获批数量高速增长;2024Q1-3我国创新药新增IND数量1119个(-1.24%)、新增NDA数量184个(-0.54%),同比略有波动 [37] 企业维度 - 20家CXO代表企业收入628亿元(-8%),在2023高基数下增速仍在放缓;归母净利润106.83亿元(-33.9%);扣非净利润总额为约99.8亿元(-32.1%) [40] - 2024Q1-3收入逐季回升,但利润整体仍有承压。分季度看,20家CXO企业24Q3收入为226.1亿元(同比下滑1.8%;环比提升7.6%),;归母净利润35.9亿元(-28.8%);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1.6%。24Q3各项业绩指标略有修复,毛利率逐步回升,2024Q1、Q2及Q3毛利率分别为36.8%、38.8%和39.6% [44] - 从合同负债与预收账款来看,2023年诚达药业(+95.7%)、和元生物(+79%)、泓博医药(+66.8%)、普蕊斯(+38.1%)等企业增速较快;从绝对值来看,2023年药明康德、昭衍新药等企业分别达到19.6亿元和11.5亿元,合同负债与预收账款稳健增长,表明下游需求仍在持续 [55] - CXO企业在手订单增速放缓,2023年百诚医药、阳光诺和、博济医药等仍增速较高,均超过30%;从绝对值来看,药明康德、药明生物(205.9亿美元)在手订单金额较高,凯莱英(8.7亿美元)、昭衍新药(33亿元)、阳光诺和(25.7亿元)等企业在手订单金额也相对较高,但较2022年增速明显放缓;2024Q1-3药明康德在手订单438.2亿元,同比增长35.2% [55] 未来展望 - 短期维度:海外成熟CXO企业临床管线稳步推进,临床前CRO仍待修复。对比海外龙头CXO在2024Q2所提出的2024全年业绩指引变化,可看出不同业务板块核心业绩指引分化明显。CRO:Charles River较24Q1维持24年全年业绩指引、Labcorp上调并收窄全年业绩指引;IQVIA上调并收窄全年业绩指引;MEDPACE、ICON对于全年业绩指引略有下调。CDMO:2024年以来海外CDMO企业基本维持24年全年业绩指引暂未下修,预期24年收入端基本为低个位数增长,其中三星生物全年指引较为乐观,预计收入端10-15%增速 [61][62] - 中期维度:多肽合成技术不断突破,潜在CDMO需求空间广阔。肽类具备优良药理特征及内在特性,是新型疗法设计的绝佳起点之一。肽是由2-99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短链,分子介于小分子与蛋白质之间,作为许多生理功能的内在信号分子,肽为密切模仿自然路径的治疗性干预提供机会,并在人体多种生理过程(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或炎症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与小分子药物不同,肽类疗法因其复杂性及与蛋白质药物相似的特性,具有较高壁垒;另一方面,与生物药相比生产成本较低、产量较高,是小分子与生物药间的绝佳平衡点 [67] - 中期维度:GLP1-RA产业链有望受益。GLP-1RA药物终端销售额快速放量带动了对应原料药及中间体需求,上游多肽合成、固相合成载体及溶剂厂商、多肽CDMO等环节有望受益 [74] - 中期维度:国内企业小分子CDMO业务更为成熟,大分子CDMO仍在成长期。小分子CDMO业务相对成熟,国内多家企业深耕小分子CDMO。选取6家具有较大规模产能的小分子CDMO企业,2022年合计拥有产能1.4万立方米,其中2家拥有超2000立方米产能,分别为凯莱英(5300立方米)、九洲药业(2500立方米)。药明康德WuXi TIDES新产能于2023年12月投入使用,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体积由原计划的20000L增加至32000L。国内大分子CDMO起步较晚,产能较海外龙头企业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CXO企业中,药明生物具有较大生产规模,除药明生物外选取两家近年预计将有一定大分子CDMO产能的企业与海外两大龙头Lonza和三星生物比较,2023年全球拥有最大生物药产能的三星生物共有约60.4万升产能,药明生物预计约29.6万升产能,金斯瑞预计约2600升产能 [76] - 长期维度:AI技术在新药研发各阶段、多疾病领域广泛应用。AI制药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药物研发、用药安全、供应链管理、商业拓展、个性化诊疗及监管审批六方面,其中药物研发及用药安全是AI技术在制药环节的主要内容。传统新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高、研发失败率高(成功率~10%)。将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各环节,较传统新药研发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2~2/3)、降低研发成本(降低10%+),同时提升研发成功率(成功率~14%)和投资回报率 [79] - 长期维度:CGT等新兴业务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能力建设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CGT CDMO仍属新兴业务,具有较大市场潜力。选取4家国内从事CGT CDMO业务的CXO企业并与3家海外从事CGT CDMO业务的CXO企业,从市场占有率、产业链布局、客户、项目等维度比较分析目前国内CGT CDMO业务现状。目前欧美地区CGT CDMO行业已有一定生产规模,头部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国内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除药明康德具有较大生产规模外,多数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和元生物处于第一梯队,2020年占国内市场份额约7.7%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