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5-02-07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四川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动能加快汇聚、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水平提升;2025年要全方位扩大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分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4][3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工作回顾 -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达64697亿元,保持全国第5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6.6%、6.3%;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4%、4.2%、9.4% [4] - 发展动能加快汇聚: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六大优势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8.4%、10.2%,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总量达1.8万家;产业投资两位数增长,技改投资增长9.6%;经营主体新增105万户,达920万户 [5] -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共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200亿元,联手打造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川渝通办事项扩展至355项;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区20个,居全国第3位 [5] -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有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增长16.6%,突破8700万人次、居全国第3位,货邮吞吐量增长33%,突破100万吨;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3.6万列;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6.1亿美元 [6] - 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6.6%;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30件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3%;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基础养老金等民生政策提标;人均预期寿命达78.5岁 [7] 2024年主要工作 - 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力落实政策,新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7亿元,争取到“两重”“两新”国家资金450亿元;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57亿元;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激发消费潜能,快递业务量增长26%,限额以上单位互联网餐饮收入增长27.3%;文旅消费回暖升温 [7][8] -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加快建设,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统筹20亿元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四川造”标志性成果涌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07亿元、增长33.6%;推进“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实施“智改数转”行动计划;发展数字经济,全省算力总规模达15EFlops [9][10][11] - 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极核功能增强,成德眉资同城化提速;深化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新增30.2万农村居民落户城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523个等;打造“天府粮仓”,粮食产量726.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生猪出栏6150万头保持全国第1位;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耕地净增加60万亩以上;加快种业振兴;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行动;县域供销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启动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全省行政村实现“村村通5G”;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效显著 [12][14][15] -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铁路运营里程322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507公里,全省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15处重大水利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水利投资增长13%;31个大中型水电站加快建设,新增电力装机1002万千瓦、总装机近1.4亿千瓦,天然气(页岩气)产量562亿立方米;矿业权出让111宗、出让收益超133.6亿元 [16] - 聚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实施23项“系统集成改革事项”;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民营经济发展局;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超880亿元;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1.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组建200亿元规模母基金;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实施;提升成都口岸通关能力,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获批设立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川行天下”活动签约订单超550亿元,外贸实绩企业新增822家;服务贸易规模超1700亿元;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40对 [17][19] - 扎实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实施民生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新增创业28.9万人、带动就业47.6万人;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630余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84个等;新增普惠性托位1万个等;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40余个文艺项目获国家重大奖项;四姑娘山、天台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21][22] -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8%、13%,连续十年未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处于历史低位;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有序化解;“保交楼”任务全面完成,“保交房”交付率达94.4%;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点风险 [22] -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全省PM2.5年均浓度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气减少38天;203个国考断面优良率和285个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长江黄河干流四川段水质保持Ⅱ类;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扎实推进 [24] - 深化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5件,制定、修订和废止省政府规章9件;出台相关规定和举措;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筑牢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防线,信访总量下降25.6%;刑事、治安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25.7%、6% [25][26] 2025年工作安排建议 - 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725亿斤以上;完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任务 [30][31] - 重点工作方向: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保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全方位扩大内需;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研究谋划和科学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 [32][33] 2025年重点工作 - 全方位扩大内需:做实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项目攻坚行动,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挖掘新兴消费,发展特色旅游新业态,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34][35][37]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运行,布局创新平台,推进重大科技专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壮大科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出抓好“15+N”重点产业链,实施提质倍增、新赛道争先竞速等行动,布局未来产业,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产业承载区提质增效,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抓好“智改数转”,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提升行动,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立体化物流体系 [38][39][44] - 分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川渝相互赋能、一体发展,实施共建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科创走廊,推动川渝通办;加快优势地区领先发展,做强成都极核,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五大片区差异发展,推动各片区特色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实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行动,深化强县扩权赋能改革 [45][46][49] -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展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打造“天府粮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川种振兴行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链,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盘活闲置农房,实施农村公路提升行动,繁荣乡村文化 [50][51][54]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通道强枢纽,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提升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能力;着力稳外贸引外资,对接贸易投资协定,拓展新兴市场,发展多种贸易形式,开展外资服务专项行动;着力建平台提能级,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建设国家服务出口基地,推进成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发挥在川领馆作用 [54][55][57]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扩大省级用地审批权下放范围,开展专项治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国有企业评价制度,优化主营业务,组建运营新企业,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经济治理,建设数据和信用平台,推动信息共享和流程再造,推广“报表通” [56][57][60]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控;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化相关制度,建设国家公园等,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参与全国碳市场,调整产业等结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构建回收利用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60][61][63] - 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大就业”格局,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重视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制度,提高养老金等标准,扩大医保试点范围,推进殡葬改革,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支持民族地区教育,推进新高考实施,整治“校园餐”问题,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实施“健康管家”工作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培养艺术创作人才,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推动全民健身,举办体育赛事 [64][65][72] -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法治四川建设,完善行政立法机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普法教育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