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非必需性消费/汽车,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当前价格103.2港元,目标价格141.5港元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电动化浪潮下自主品牌在高端市场实现0 - 1国产替代,2019 - 2024年30W以上SUV市场中自主品牌渗透率从不足5%提至超30%,BBA虽降价但仍有百万销量规模,国产替代空间大 [1] - 理想汽车调整组织架构聚焦产品定义,补能网络完善,产品力或超预期,纯电放量可期 [2] - 2024年公司出海布局加速,此前平行出口积累了经验,L系列有望在海外获份额,出海有销量和利润弹性 [3] - 智驾奇点将至,智能化影响购车决策,自主有望迎来1 - 10国产替代加速阶段 [3] - 预计24 - 26年公司收入为1476、2019、2518亿元,净利润为86、149、186亿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市值3000亿,目标股价141.5港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高端市场国产替代加速,增程系列仍有增长空间 智驾定义新豪华,BBA国产替代空间大 - 电动化使自主品牌在30W以上高端市场品牌向上,截至2024Q3自主在高端市场占有率从2022年Q1的28%提至超40%,30 - 50W的SUV市场合资品牌仍有较大国产替代空间 [12] - 2024 - 2026年中国车市迎换购高峰,换购用户倾向新能源和中国独立新能源品牌 [14] - 2025年自主新能源品牌推出高端SUV加剧30万以上豪华SUV竞争,理想预计推i系列纯电SUV [16] - 理想以“家庭用车”定位获市场认可,后续纯电i系列或受益于品牌知名度和BBA份额走低 [19] 渠道下沉开启,国产替代加速 - 2024年BBA降价但难掩颓势,销量下滑,理想等新势力品牌销量攀升,理想2024年销量达50.45万辆,同比+34.2% [21] - BBA经销商面临经营压力,部分流失,豪华车企渠道压力增大 [23] - 智能化成购车决策重要因素,54%消费者购车考虑智能化程度,先进智驾和智能座舱是选自主品牌主因 [24] - 理想等预计2025年实现L3初步落地,智能化或定义新豪华,助力自主品牌国产替代加速 [26] - 理想2025款增程L系列搭载Thor芯片提升智驾能力,纯电系列智驾能力或落地即成熟 [30] 出海布局落地,品牌出海已先行 - 2025年公司开始出海布局,成立出海一级部门,出口形式或调整,重点关注中亚、中东等区域 [31][33] - 2024年1 - 11月理想在俄罗斯终端零售2.1万辆,以平行进口形式,当地增程产品接受度高,已完成品牌认知和消费者教育 [32] - 公司中大型SUV定位契合中亚、中东市场偏好,与竞品相比有竞争力,如L9在智能化和性价比上优于丰田陆巡 [35] - 中亚和中东地区PHEV渗透率低,电贵油贱、充电基础设施落后,适合增程车铺开市场 [37] 纯电网络加速完善,智能化全面赋能 Mega产品力强,补能焦虑+定价是销量不及预期的核心 - Mega作为家庭MPV产品力强,尺寸、智驾、续航、舒适程度等方面与竞品相比不落下风 [42] - Mega失利因定价高缺乏性价比,且上市时补能网络不完善,用户有里程和补能焦虑 [43] 补能网络持续完善,纯电系列放量可期 - 理想调整组织架构,聚焦产品与战略,利于打磨M系列产品 [45] - 800V高压平台提升补能效率,概念获消费者认可,截至2024年7月,800V车型销量和在售车型数量增加,渗透率提升 [46] - 理想补能网络完善,超充站和超充桩数量成倍数增长,高速超充站多,淡化跨城出行里程焦虑 [48][49] - 理想5C超充桩功率高,360kW以上超充站数量居车企第二位,纯电系列有望放量 [50] 盈利预测和估值 盈利预测 - 销量假设25年纯电SUV车型贡献9万增量,增程及MEGA销量分别增长至60、1.4万辆,25、26年整体销量为70、103万辆 [52] - 毛利率假设25年新车型上市短期下降,26年回升;费用假设研发、营销、SGA费用增长 [52] - 预计24 - 26年公司收入为1476、2019、2518亿元,净利润为86、149、186亿元 [52] 估值 - 选取小鹏和赛力斯为可比公司,理想2024 - 2025年PS低于可比公司均值 [55] - 考虑智能化领先和纯电新产品序列,给予2025年1.5X的ps,对应目标市值3000亿,目标股价141.5港元 [55]
理想汽车-W:智能化定义新豪华,国产替代空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