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ynamic Social Registries for Adaptive Social Protection
世界银行·2025-02-20 07: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在气候相关等冲击频发且严重的时代,及时识别最脆弱人群至关重要,动态社会登记册对适应性社会保护计划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报告探讨其在易受冲击环境中的作用,阐述通过直接和间接数据收集、多种摄入方式和模块化问卷实现其运作的方法,讨论设计中的权衡,并提出建立永久客户界面、采用模块化问卷结构、确保互操作性和促进同行学习等关键建议,以支持动态社会登记册的运作[2][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引言 - 当下危机频发,特别是气候变化相关冲击,严重影响贫困和弱势群体生计,政府需评估人口福利变化的系统,社会登记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可发挥此作用,它支持社会保护计划的多项流程,具有社会政策和信息系统双重角色[9] - 适应性社会保护(ASP)能增强弱势群体韧性和减少贫困,其四大要素中数据和信息系统是关键,社会登记册是核心组成部分。ASP需能垂直和水平扩展,这要求社会登记册具有动态性,动态社会登记册(dSRs)可促进动态纳入,支持ASP计划[10][11] - 报告旨在推动dSRs概念的正式化并提出运作途径,识别其在易受冲击环境中的作用,阐述运作方法和权衡,提出相关建议,并按章节展开论述[13] 2. 社会登记册:在易受冲击环境中提供社会保护的角色和挑战 2.1 社会登记册在社会保护交付链中的作用 - 社会登记册依托信息系统和数据保护等监管框架,作为社会保护计划的门户,支持交付链中的“评估”和部分“登记”阶段,主要功能包括促进摄入和登记、需求和条件评估以及确定潜在资格,但通常不做资格和登记决定,由项目管理员依据政策等因素做出[15] - 设计良好的社会登记册有助于解决社会保护系统的纳入和协调挑战,支持高效交付,标准化数据收集,为多个项目服务时可缓解协调问题,集中和简化数据收集,克服部分障碍和能力限制[17][18] 2.2 数据半衰期和易受冲击环境中数据衰减的挑战 - ASP计划需要最新数据来选择受冲击影响的家庭,但静态社会登记册中的社会经济数据会随时间过时,数据半衰期指数据过时的速率,不同变量半衰期不同,在气候冲击频发国家数据半衰期更短[19][20] - 数据衰减会降低社会保护计划的目标准确性和影响,导致纳入和排除错误增加,在易受冲击环境中影响更明显。多数社会登记册更新周期长,凸显dSRs持续摄入数据的必要性,动态登记册可降低数据衰减风险,支持项目覆盖弱势群体[21][22] 3. 动态摄入和登记 3.1 动态社会登记册对易受冲击环境的适用性 - dSRs是ASP的重要交付系统,与静态登记册的区别在于能动态摄入新数据,包括更新现有家庭数据、登记新家庭以及结合不同类型数据。其特点使其适合易受冲击环境,能增强ASP计划的覆盖范围和及时性,促进动态纳入[24][25] - dSRs通过动态摄入和登记促进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动态纳入,ASP计划可根据更新信息随时登记受益人。dSRs利用多种数据类型、合适的摄入方式和模块化数据结构实现可更新和可扩展[28][31] 3.2 直接和间接数据 - 直接数据收集依靠家庭和个人层面问卷的自我报告信息,目的是为社会登记册收集数据,可提供多维度福利信息和评估多个项目的资格标准,但存在数据偏差风险以及成本和时间投入高的问题[32][33] - 间接数据收集是从其他实体和系统获取数据,如行政记录、通话详细记录等,具有成本效益和不易受故意偏差影响的优点,但可能无法反映家庭构成,且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可用性有限,整合需要唯一标识符和互操作机制[34] 3.3 摄入方式 - 直接数据的摄入方式有管理员驱动和按需两种。管理员驱动由社会登记册管理实体组织和发起数据收集,便于规划,但不连续,易导致数据衰减;按需摄入允许家庭根据情况随时提供或更新数据,可减轻数据衰减风险,但在低收入和易受冲击国家需要投资建立永久客户界面[39][40][41] - 间接数据摄入需要共享唯一标识符和可执行的数据交换协议,成熟的信息系统和有利的监管环境。整合间接数据可丰富社会登记册,但目前没有登记册完全依赖间接数据,主要用于验证、补充或更新自我申报信息。社会登记册可结合多种摄入方式和数据类型,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情况不同[44][45][47] 3.4 模块化问卷 - 多个项目独立处理需求和条件评估时使用不同问卷,导致数据管理冗余,引入社会登记册作为政府整体平台需要协调和简化问卷,统一问卷可提高效率,但可能过长,不利于频繁更新[49][50][51] - 模块化问卷可分为核心模块和补充模块,核心模块为所有登记家庭填写,补充模块根据项目需求填写。模块化方法可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如毛里塔尼亚的社会登记册采用此方法,实现普遍覆盖、精准定位、降低成本和灵活更新[56][61][64] 4. 数据收集的权衡 4.1 数据质量和需求与条件评估的准确性 - 需求和条件评估的准确性取决于数据质量和评估方法的性能,数据质量可通过完整性、相关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唯一性等标准评估,不同摄入方式的数据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66][67][70] 4.2 社会登记册数据收集的成本动态 - 社会登记册的数据收集成本相对其服务项目的福利金额较小,随着更多项目使用登记册,成本会降低。不同摄入方式的成本驱动因素不同,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高的方式在数据收集规模扩大时单位成本可能降低,而可变成本高的方式规模经济效应较小[69][72][76] - 收集的变量数量和半衰期会影响数据收集成本,可通过聚焦实际需求、采用模块化结构和高效预测模型等方式优化问卷长度,快速变化的变量维护成本更高[77][78] 4.3 社会登记册的数据保护保障措施 - 社会登记册需要强大的数据保护保障措施,以确保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滥用和数据泄露。存在的风险包括数据泄露、滥用数据用于商业或政治目的等,特别是在低收入和脆弱环境中[79][80] - 为减轻风险,需要建立全面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制定明确的操作指南,采用技术保障措施,进行能力建设和培训,以及定期审计和监测[81] 5. 案例研究:巴基斯坦从静态到动态社会登记册的转变 - 巴基斯坦的国家社会经济登记册(NSER)最初是静态的,通过全国上门调查登记家庭,采用管理员驱动的笔纸个人访谈方式,成本高、耗时长。后来因数据过时,BISP尝试多种摄入方式更新NSER,包括传统普查、临时办公桌试点和混合模式,但仍面临挑战[83][84] - 新冠疫情和洪水凸显了管理员驱动摄入的局限性,促使NSER向动态登记册转变。BISP建立了永久客户界面的按需登记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包括新登记、信息更新等,同时设有数字服务窗口和随机审计,提高了登记册的及时性和资源效率,增强了与其他社会保护项目的互操作性[86][87][91] 6. 建议和结论 - 建立家庭与社会登记册之间的永久客户界面,实现按需数据收集,界面应根据国家情况定制,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减轻数据衰减影响[93] - 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社会经济问卷,根据变量重用性和项目需求定义核心和补充模块,提高数据收集和管理效率[93] - 确保动态社会登记册与其他数据源和ASP交付系统互操作,实现无缝数据交换,促进政府系统间的协调和支持[93] - 促进社会登记册的系统同行学习,通过跨国学习和合作加速动态社会登记册的建立和扩展,加强知识交流平台建设[94] - 使社会登记册动态化是构建适应性社会保护系统的关键,但设计和实施需权衡数据质量、覆盖成本和隐私风险等因素,未来可探索其他需求评估方法和指标以及社会登记册的投资回报率[95]